经营客户:日本企业的营销理念
引言:日本企业如何做到无营销而持续增长?
在我前两年去日本参访时,我与无印良品和Loft两家企业社长交流学习,从中了解了日本零售SPA模式,以及日本企业不怎么做营销却能将产品卖到全球的原因。这启发我对营销的疑惑,使我思考未来10年企业的营销应该怎么做。现在,我将重新阐述这些内容,以便20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也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01
如果企业不做广告、不找代言人、不打折促销,很多企业可以增加20%的利润。如果这些都不做,客户还持续购买,企业还能持续增长,是不是一件很爽的事。事实上,这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只是我们的认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无印良品和贝亲是日本的两个知名品牌,它们从来不打广告,不找代言人,不搞营销活动,2018年全球营收分别达到了260亿人民币和近百亿。这让我很好奇,它们并不缺钱,虽然日本品质是公认可信赖,但几乎没什么营销,它们靠什么持续增长,抢占市场呢?
当然了,这里所指的营销偏重狭义的营销,比如打广告、找代言、营销活动、营销事件等这些主动行为。像一些CRM会员管理也属于营销范畴。我专门请教了无印良品前任社长松井先生和Loft社长安藤先生,询问他们如何在日本做市场营销,以及其费用预算情况。他们似乎都记不起市场营销的预算占比(说明很少),坦诚地表示几乎不打广告,不做营销活动。他们认为选址和产品是最重要的,好产品自然会吸引消费者。
这与国内企业不同,通过营销成功出名的企业,总是将营销与成功划等号。但营销无法支撑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专注产品和服务才能创造每个客户所产生的口碑传播价值。因此,日本企业并非不做营销,而是将营销融入客户经营之中,尽可能为客户着想,将经营客户视为一项综合的,全方位的工作,包括产品、服务、营销体验和品牌这四个方面。
02
此时,我想分享几个日本发生的故事,让你深刻体会到经营客户的理念。在我去Loft参观的时候,我购买了一份礼盒,店员为我把礼物装进手提袋,并为手提袋套上了透明塑料袋,有点像给手提袋穿的雨衣,还用胶带绑了一圈,然后才交给我。当时下着小雨,礼盒很容易被雨水打湿,套个雨衣,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样的服务让我感到非常贴心,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不会也很感动温暖?这里所体现的服务不是刻意设计的营销动作,而是在“经营客户”这个理念下自然而然的标准。这种服务细节让人感到愉悦和温暖,也成为了客户持续购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来看一个场景,假设你的好朋友从你家带东西走,天下着小雨,你会不会想着帮他用塑料袋包好,裹紧,给他雨伞,甚至帮他叫个车?你会帮他想得更多,因为他和你的关系好。同样,企业也应该把顾客当作朋友、家人一样,把顾客服务好,替他们多做一步。如果我们把自己作为消费者,就很容易看清楚哪些企业怀有“经营客户”之心,哪些只为营销客户。
03
我在日本参观了以大米为主题的网红米屋AKOMEYA,在这里,店员同样为我把礼物打包放进手提袋,套上了雨衣。这时我发现,无论是Loft还是AKOMEYA,它们对待顾客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都把顾客服务好,替他们多做一步。这说明它们对待客户怀有同样的理念和认知,把顾客服务好,替他们多做一步。
在日本,服务细节不单纯是礼貌范畴,它们是“经营客户”这个理念下自然要做的标准。我听说日本人很讲礼貌,但我认为这些服务细节已经不单纯是礼貌范畴。无论是它们给手提袋穿雨衣,还是帮我拎包,还是开门,这些细节都恰如其分地赢得了顾客的好感。作为一名顾客,我们总是更愿意去那些带给我们快乐、感动和美好记忆的商家去消费。
04
营销的目的本身是传递顾客价值,但我们过于重视传递,而忽略传递的价值是否真诚。回到“经营客户”这个理念,我们就自然要思考如何保持长久,不伤害顾客,有没有价值。经营客户是一项综合的、全方位的工作,它包括从产品、服务、营销体验、品牌这四个方面为客户着想,创造价值。经营顾客就是在经营资产。
营销客户则显而易见更加功利、刻意。但营销无法支撑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专注产品和服务才能创造每个客户所产生的口碑传播价值。因此,营销应该回归客户价值,从客户需要出发来设计营销动作,减少一些恶意营销和暴力营销。甚至可以不做营销,创造持续增长。
05
营销与服务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传递顾客价值,而服务则是为了将这种价值传递得更真诚。日本企业将营销融入到客户经营之中,尽可能为客户着想,将经营客户视为一项综合的、全方位的工作,包括产品、服务、营销体验和品牌这四个方面。营销客户则显而易见更加功利、刻意,而这种营销无法支撑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营销应该回归客户价值,从客户需要出发来设计营销动作,减少一些恶意营销和暴力营销。甚至可以不做营销,创造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理念,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经营好每个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增长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