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营销定价策略
国际营销定价策略的含义
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收益水平,也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内定价原本就很复杂,当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时,运费、关税、汇率波动、政治形势等因素更增加了国际定价的难度。所以,企业必须花大力气研究确定国际营销中的定价策略。
影响国际营销产品定价的因素
1.定价目标
面对不同的国外市场,企业的定价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些企业将国内市场作为主导市场,而将国外市场看作国内市场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针对国外市场往往会采用比较保守的定价策略。另外,一些企业将国际市场看得和国内市场一样重要,甚至把国内市场当作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这类企业采取的定价策略往往是进取型的。企业针对各个国外市场设定的不同目标,对定价策略也有很大影响。在迅速发展的国外市场上,企业可能更注重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而暂时降低对利润的要求,采取低价渗透策略。而在低速发展的国外市场上,企业可能更多地考虑投资的回收,而采用高价撇脂策略。与当地厂商合资的企业,在定价上除了考虑自己本身的目标外,还必须考虑合作伙伴的要求。
企业的定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维持生存: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在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导致出口受阻时,为了确保工厂继续开工和使存货出手,企业必须制定较低的价格,以求扩大销量。此时,企业需要把维护生存作为主要目标。
②当期利润最大化:企业出于对目标市场的国家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原因的考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收回初期开拓市场的投入并获取最大的利润,往往会在已知产品成本的基础上,为产品确定一个最高价格,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利润。采用这种定价策略,会使企业面临两种风险:第一,当前利润最大化,有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第二,对产品的需求弹性的测定和对产品生产、销售总成本的预计往往会有偏差,由此定出的价格可能不太准确,企业可能会因定价过高而达不到预期销售量,或者定价低于可达到的最高售价而蒙受损失。
③市场占有率最大化:采用这种策略需具备如下条件:A:目标市场的需求弹性较大,偏低定价能刺激市场需求。B:随着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产品成本有明显的下降。C:低价能吓退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
④ 产品质量最优化:由于获得质量领先地位的产品,往往比处于第二位的产品售价高出很多,以弥补质量领先所伴随的高额生产成本和研发费用。因此,采用这种策略,企业需要在生产和市场营销过程中始终贯彻产品质 量最优化的指导思想,并辅以相应的优质服务。
此外,有些企业还考虑其产品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并以此作为定价目标。
2.成本因素
成本核算在定价中十分重要。产品销往的地域不同,其成本组成也就不同。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即使都在国内生产,其成本也不会完全一样。如果出口产品为了适应国外的度量衡制度、电力系统等其他方面而作出了改动,产品成本就可能增加。反之,如果出口产品被简化或者去掉了某些功能,生产成本就可能会降低。
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某些相同的成本项目对于两者的重要性可能差异很大。例如运费、保险费、包装费等在国际营销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另外一些成本项目则是国际营销所特有的 ,例如关税、报关、文件处理等。现在我们将对国际营销具有特殊意义的成本项目分别进行说明。
①关税
关税是当货物从一国进入另一国时所缴纳的费用,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税收。关税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特点之一,它对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有直接的影响。征收关税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可以保护本国市场。关税额一般是用关税率来表示,可以按从量、从价或混合方式征收。事实上,产品缴纳的进口签证费、配额管理费等其他管理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额,成为实际上的另一种关税。此外,各国还可能征收交易税、增值税和零售税等,这些税收也会影响产品的最终售价。不过,这些税收一般并不仅仅是针对进口产品。
②中间商与运输成本
各个国家的市场分销体系与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有些国家,企业可以利用比较直接的渠道把产品供应给目标市场,中间商负担的储运、促销等营销职能的成本也比较低。而在另外一些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分销系统,中间商进行货物分销必须负担较高的成本。
出口产品价格还包括运输费用。据了解,全部运输成本约占出口产品价格15%左右。可见, 运输费用是构成出口价格的重要因素。
③风险成本
在国际营销实践中,风险成本主要包括融资、通货膨胀及汇率风险。由于货款收付等手续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而增加了融资、通货膨胀以及汇率波动等方面的风险。此外,为了减少买卖双方的风险及交易障碍,经常需要有银行信用的介入,这也会增加费用负担。这些因素在国际营销定价中均应予以考虑。
3.市场需求
产品的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而最高价格则取决于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各国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存在着差异性,决定了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不尽相同。对某一产品感兴趣的消费者的数量和他们的收入水平,对确定产品的最终价格有重要意义。即使是低收入消费群体,对某产品的迫切需要也会导致这种产品能够卖出高价,但仅有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支付能力作后盾。所以,外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对企业出口产品定价有很大影响。要详细了解需求与支付能力,还需要深入研究该国国民的习俗及收入分布情况。
4.市场竞争结构
产品的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最高价格取决于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在上限和下限之间,企业能把这种产品价格定多高,则取决于竞争者提供的同种产品的价格水平。与国内市场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国外市场面对着不同的竞争形势和竞争对手,竞争者的定价策略也千差万别。因此,企业就不得不针对不同的竞争状况而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竞争对企业定价自由造成了限制,企业不得不适应市场的价格。除非企业的产品独一无二并且受专利保护,否则没有可能实行高价策略。
根据行业内企业数目,企业规模以及产品是否同质三个条件,国际市场竞争结构可以划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①完全竞争,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
②不完全竞争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成本、质量、促销力量等因素来规定价格。 同时,应特别注意替代品的价格竞争。
③寡头竞争,因为竞争者少,价格受主要竞争者行为的影响。如果存在价格协议、默契,就会出现垄断价格,致使企业只能采用跟随价格。
5.政府的价格调控政策
东道国政府可以从很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定价政策,比如关税、税收、汇率、利息、竞争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规划等。一些国家为保护民族工业而订立的关税和其它限制政策使得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很多。作为出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国政府的有关价格规定的限制,比如政府对进口商品实行的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都约束了企业的定价自由。
即使东道国政府的干预很小,企业仍面临着如何对付国际价格协定的问题。国际价格协定是同行业各企业之间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尤其是竞相削价而达成的价格协议。这种协议有时是在政府支持下,由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共同达成的;有时则是由政府直接出面,通过国际会议达成的多国协议。企业必须注意目标市场的价格协议,同时关注各国的公平交易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价格协定的影响。
本国政府对出口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可以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如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可以提高其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出口产品退税制也是为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国际营销调价策略
1.产品的提价策略
由于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及竞争状况的变化,产品价格在不断地变动,或者是价格提高,或者是价格下降。企业提高产品价格,有可能引起消费者和国外中间商的不满,甚至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也会表示异议。但是,一个成功的提价策略可以使企业的利润大大增加。产品价格提高,除了追求更高利润外,还有一些其它导致企业不断提高产品价格的因素。
(1)通货膨胀
世界范围内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不断提高。与生产率增长不相称的成本增长速度,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创汇幅度,使得许多企业不得不定期提高产品价格。
为了应付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趋势,企业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来调整价格:
①采取推迟报价的策略,即企业决定暂时不规定最后价格,等到产品制成时或交货时才规定最后价格。在工业建筑和重型设备制造等行业中一般采取这种定价策略。
②签订短期合同,或者在长期合同中附加调价条款,即企业在合同上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到交货时为止)可按某种价格指数来调整价格。
③把产品供应和定价作为两个文件分别处理。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条件下,企业不改变原有产品的报价,但将原来免费提供的某些劳务另外计价,不包括在原有定价范围内,实际上提高了产品的价格。
④提高最小批量,减少价格折扣。企业削减正常的现金和数量折扣,限制销售人员以低于价目表的价格来签订合同。
⑤取消那些以前为增加产品种类,而实际上为企业带来利润比较低的产品。对成套出口的系列产品,可以在中间增加一些利润高的品种。
⑥降低产品质量或者减少产品功能和服务。企业采取这种策略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 但有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和形象,失去顾客的忠诚。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后,应该使用各种沟通渠道,向客户说明提价原因并听取反应。企业的外销人员应该帮助客户解决因提价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2)供不应求
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不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必须提价,或者对客户限额供应,或者两种措施共同采用。
(3)市场竞争
在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中,企业会出于对竞争者价格或产品的考虑而提价。当同行业主导企业提价时,为了避免与其抵触所造成的损失,必须考虑随之提价。当企业产品在与竞争产品的抗衡过程中,已在顾客心理上确立了某种差别优势时,企业可以考虑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提价。但此时,提价幅度必须是顾客能够承受,且能够维系顾客忠诚的。提价幅度过大,差别优势就可能丧失,顾客将依据价格另选品牌,转向竞争产品。
2.产品的降价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市场竞争已经从国内竞争扩展到国际竞争,企业由于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有时不仅会提高产品价格,也会降低产品价格。如下情况可能会导致企业降低价格:
(1)供过于求。当国际市场产品供过于求时,企业为了追加出口额,可能会千方百计地改进产品,增加促销手段或者采用其他措施。这些均不能奏效时,就要考虑降低售价。
(2)竞争加剧。当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者时,往往会导致企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例如,美国的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照相机、钟表等行业,由于日本竞争者的产品质量高、价格较低的竞争优势,使美国产品已经丧失了一些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些公司不得不降低价格竞销。
(3)成本优势。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费用比竞争者低时,一般会考虑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或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扩大生产和销售量及排挤竞争者。
总之,企业在采取降价策略之前一定要考虑降价对整个产品线的影响以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由于价格高低常常被视为产品质量的象征,当产品降价时,顾客可能以为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且怀疑原先是否受骗了,从而影响到产品线其他产品的销售。而且,降价势必会减少企业的收益,因此,必须权衡利弊,慎重选择此策略。
3.购买者对变价的反应
企业在国际市场无论是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都必然会影响到国外消费者的购买,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量。一般说来,产品降价时,用户的购买量会增加,但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影响顾客的购买量。例如:
(1)认为降价的这种产品的式样老了,将被新型产品所代替。
(2)认为这种产品有某些缺点,销售不畅才降价。
(3)认为企业财务困难,难以继续经营下去才会降价销售。
(4)认为价格还要进一步下跌。
(5)认为现售的这种产品的质量下降了。
企业提高产品价格通常会使销售量减少,但是购买者也可能因提价而购买,其原因是:
(1)提高价格,表明这种产品很畅销,不赶快买就买不到了。
(2)认为提价表明这种产品很有价值。
一般说来,购买者对于不同价值的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有所不同。购买者对于价值高、又是必需品的产品的价格变动比较敏感。对价低、不经常购买的小商品的价格变动不大注意。购买者对产品的价格变动,虽产生直接的反应,但他们通常更关心取得、使用和维护产品的总费用。因此,如果企业能使顾客相信某种产品购买、使用和维护的总费用较低就会积极购买 ,企业就可能把这种产品的价格定得比竞争者高,并取得较多的利润。
4.企业对竞争者变价的反应
企业改变价格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购买者的反应,还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当某一企业中企业数目很少,产品差别不大,购买者颇具辨别力与知识时,竞争者的反应就显得更为重要。
企业如何去估计竞争者的可能反应呢?我们可以通过竞争者的内部资料或借助其它方法来进行估计。内部资料来源于竞争者以前的雇员、顾客、金融机构、供应商、代理商或者由其他渠道获得。企业要调查研究竞争对手目前的财务状况,销售和生产能力,顾客忠诚度以及企业目标等。如果竞争者的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他就可能随着本企业产品价格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如果竞争者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他可能会采取其他对策,如增加广告预算,加强促销或者提高产品质量等。总之,企业在变动价格时,必须善于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判断竞争对手的反应,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针对竞争者作出的价格反应,企业可以采取如下的应变措施:
(1)维持原价。如果企业对产品一再降价,会造成较大的利润损失时,便可采用这一措施。
(2)提高感受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改进质量、加强和用户之间的联系等手段,提高用户对产品 的感受价值。
(3)降价。当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弹性很大,夺回失去市场的代价远远高于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时 ,企业可以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以求扩大销售量。
(4)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企业为了在竞争中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推出高质高价产品到国际市场销售,同时加强广告宣传,从两个方面来夹击竞争者。
国际营销价格发展趋势与企业对策
1.价格逐步升级
同在国内销售产品相比,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由于地理距离的增加、经济差异的加大,导致了国际市场营销需要更多的运输和保险服务,需要更多的中间商和更长的分销渠道服务,还需要支付出口所需的各种案头工作费用和进口税。以上各种费用都作为成本费用加在产品的最终售价上,从而导致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终价格要比国内销售价格高很多的现象。我们把这种外销成本的逐渐加成所形成的出口价格逐步上涨的现象称为价格升级。
产品内销外销价格的巨大差异是由国际销售比国内销售需要增加更多的营销职能而决定的。 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企业将产品销往国外就能得到更多的利润。出口过程中各环节费用的逐渐增加是造成价格升级的根本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价格升级并没有给出口企业带来任何额外的利润。相反,由于价格升级,使得企业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要花高价购买同样的商品,高的价格抑制了需求,减少了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对生产企业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价格升级也是企业要想办法解决的一个问题。
企业可以采取若干措施来减少价格升级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降低净售价,即通过降低净售价的方法来抵消关税和运费。但这种策略常常行不通,一是因为减价可能使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二是企业这种行为可能被判定为倾销,被进口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使价格优势化为泡影,起不到扩大销量的作用。
(2)改变产品形式。例如,将零部件运到进口国,在当地组装,这样可以按照比较低的税率缴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关税负担,从而使价格降低。
(3)在国外建厂生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运费、关税、中间商毛利等价格升级造成的影响,但也会面临国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动的风险。
(4)缩短分销渠道。这可以减少交易次数,从而减少一部分中间费用。但是,有时渠道虽然缩短了,成本却未必会降低,因为许多营销的职能无法取消,仍然会有成本支出。在按照交易次数征收交易税的国家,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少缴税。
(5)降低产品质量,即取消产品的某些成本昂贵的功能特性,甚至全面降低产品质量。一些发达国家需要的功能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显得多余,取消这些功能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控制价格的目的。降低产品质量也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不过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决策时一定要 慎重。
2.政府价格管制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各国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度;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对价格控制力度加强,控制的形式多样化。政府对企业定价的调控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既可以是法律形式,也可以是行政命令形式。国际营销中的定价要同时受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的双重影响,国内政府多半采用价格补贴形式来降低企业出口产品价格,增强其竞争实力。国外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主要通过立法形式或行政手段规定产品价格的上限与下限;以反倾销法来反对倾销政策;政府通过直接定价来限制进口货的消费及保护国内市场,例如,日本政府曾一度对进入日本市场的美国小麦定价高于日本国产小麦定价的2倍;政府在国内经济滞膨时期,往往在一定时期内冻结一切价格。此外, 各国政府对国际市场上某些产品定价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诸如咖啡国际协定、可可国际协定、白糖国际协定,以及部分小麦价格通过政府间谈判来决定
面对政府价格管制的加强,企业既要遵循东道国的立法,也必须善于运用“大市场营销”策略,特别是要注重运用政治力量这一手段,来赢得对企业有利的定价环境。
3.倾销问题日益突出
对倾销的解释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法律定义。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倾销是指出口到东道国市场上的产品价格按低于当地市场价格销售,致使当地市场上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和威胁。倾销可分为四种类型:
(1)零星倾销
零星倾销即制造商抛售库存,处理过剩产品。这类制造商既要保护其在国内的竞争地位,又要避免发起可能伤害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因此,必然选择不论定价多低,只要能减少损失就大量销售的办法,向海外市场倾销。
(2)掠夺倾销
企业实施亏本销售,旨在进入某个外国市场,而且主要为了排斥国外竞争者。这种倾销持续时间较长。一旦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确立,该企业便依据其垄断地位而提价。
(3)持久倾销
企业在某一国际市场持续地以比在其他市场低的价格销售,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类倾销。其适用前提是,各个市场的营销成本和需求特点各有不同。
(4)逆向倾销
这是指母公司从海外子公司输入廉价产品,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销售海外产品而被控告在国内市场倾销,这种情况在国际营销实践中时有发生。
国外许多公司事实上都曾进行过倾销。它们为了逃避反倾销调查,除了用给进口商回扣、把出口产品伪装成进口国内生产的产品、开具假文件隐瞒出口产品真实价值等手段隐瞒倾销行为外,还经常通过如下措施“合法地”逃避反倾销控告:
①设法使出口产品从表面上与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有差别,即对实质上的同一产品,通过促销宣传,使之差异化,在国内市场上也就没有相应产品作价格比较的基础,从而使倾销行为被掩盖。这种对策不可取。
②采取多种国际营销方式,变单纯的出口为在东道国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及低价销售。这是一种积极的对策。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