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公司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tarbucks.com/ 英文 http://www.starbucks.com.cn/ 中文
星巴克咖啡公司简介
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过与合资伙伴生产和销售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冰摇双份浓缩咖啡和冰淇淋,通过营销和分销协议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场所生产和销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并不断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乐光盘等新的产品和品牌。
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业务发展的里程碑。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立志于在中国长期发展,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已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了430多家门店,其中约200家在大陆地区。目前,星巴克正积极拓展大陆二线市场,致力于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此外,公司秉承在全球一贯的文化传统,积极融入中国地方社区和文化,做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公民。2005年9月,公司出资4000万元人民币设立 “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专门用于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特别是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其中首笔捐赠已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开展“西部园丁培训计划”。
2005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成立了大中华区总部,主要负责星巴克大中华区战略发展、市场开拓和营运等事务。
2011年1月5日,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发布了新的品牌标识,准备庆祝公司成立40周年,并将重点放在日益成为一家包装消费品公司上。在与咖啡师进行网络会议期间,这家西雅图的咖啡巨头展示了一个更简化的品牌标识,去掉了原来写有“Starbucks coffee”英文字样的绿色圆环。另外,圆环内的美人鱼现在变得更大。新的品牌标识反映了公司新的战略重点,星巴克品牌产品的销售渠道将不再局限于零售店,而将延伸到超市等其他渠道。
星巴克品牌文化追溯
“品牌本位论”认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而且有自己的内容,是其基本内容的标识,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谱”就是将星巴克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定注释的“符号元素”集合。
品牌定位:“星巴克”这个名字来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麦尔维尔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麦尔维尔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没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能去读《白鲸》这部书,更不要说去了解星巴克这个人物了。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品牌识别:星巴克的绿色徽标是一个貌似美人鱼的双尾海神形象,这个徽标是1971年由西雅图年轻设计师泰瑞·赫克勒从中世纪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灵感而设计的。标识上的美人鱼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二十年前星巴克创建这个徽标时,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优美的“绿色美人鱼”,竟然与麦当劳的“m”一道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品牌诉求: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销售欢乐一样,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 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品牌传播:星巴克的品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意义上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巨额促销,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传播策略——口碑营销,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成长。
舒尔茨对此的解释是:星巴克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广告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财力并非创造名牌产品的唯一条件。你可以循序渐进,一次一个顾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个市场来做。实际上,这或许是赢得顾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星巴克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顾客发现东西丢失之前就把原物归还;门店的经理赢了彩票把奖金分给员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长聘请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人教会他如何点单并以此赢得了有听力障碍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友好的气氛等。
品牌联盟:星巴克提升品牌的另一个战略是采用品牌联盟迅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barnes&nobile 书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nobile曾经发起一项活动,即把书店发展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与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间”的概念不谋而合,1993年barnes&nobile开始与星巴克合作,让星巴克在书店里开设自己的零售业务,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于购书,而书店的人流则增加了咖啡店的销售额。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公司结盟为“北美咖啡伙伴”,致力于开发咖啡新饮品,行销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乐100多万个零售网点,而百事可乐则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商誉,提高了产品形象。
品牌扩张:星巴克连锁式的扩张,得益于星巴克给自己的品牌注入了价值观,并把企业文化变成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扩张,一直坚持直营路线:由星巴克总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目的是控制品质标准。这样每家店都由总部统筹管理和训练员工,保证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职员的专业素质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广,并建立了同业中的最专业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坚定有力。
2001年年底,美国凯洛格管理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种前后一致的、明确的多层面方式来定义和运用感情关系。星巴克崛起之谜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种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儿。星巴克自始至终都贯彻着这一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观起源并围绕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以此来积累品牌资产。霍华德·舒尔茨相信,最强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顾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说到底是一种公司内外(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一种精神联盟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星巴克负责饮品的副总裁米歇尔·加斯说:“我们的文化以情感关系为导向,以信任为基础,我们所说的伙伴关系涵盖了这个词所有的层面。这种情感关系非常有价值,应该被视为一个公司的核心资产即公司的客户、供货商、联盟伙伴和员工网络的价值。”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证明了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和看得见的资产一样重要。
客户资产: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星巴克也通过征求客户的意见,加强客户关系。每个星期总部的项目领导人都当众宣读客户意见反馈卡。
员工资产:星巴克要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为顾客创造新体验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的公司。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在星巴克,员工不叫“合伙人”。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o,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
供货商资产:星巴克的关系模式也往供应链上游延伸到供货商们,包括咖啡种植园的农场、面包厂、纸杯加工厂等。星巴克对供应商的挑选、评估等程序相当严格,星巴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供应商,能够力保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这样一可节约转换成本,二可避免供应商调整给业务带来的冲击。副总裁 john yamin说:“失去一个供应商就像失去我们的员工——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和资金培训他们。”
星巴克的品牌攻略
星巴克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全球开设25000家连锁店,就像麦当劳快餐店(拥有30000家分店)那样,无处不在。
星巴克向各地拓展的做法是先攻下该地区的大城市,塑造良好的口碑后,再以此为中心,向周围较小的市镇进军。在拓展过程中,星巴克会先参考各地的人口结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确定有合适的客户群之后,才会进入该地区。
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得奢侈品”,消费者定位是“白领阶层”。这些顾客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好精品、美食和艺术,而且是收入较高、忠诚度极高的消费阶层。
在餐饮服务业中,本身构筑差异化的成本很高,所以想通过产品和价格吸引顾客是很难的,而顾客往往在认同了一种服务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变化,会长期稳定地使用这种服务,这一点在白领阶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总有一种追求稳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星巴克以“攻心战略”来感动顾客,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星巴克选择了亚洲作为海外扩张的第一站,是因为:1、亚洲对星巴克扩大市场占有率很有帮助;2、亚洲可以成为星巴克优质阿拉伯咖啡豆的来源地;3、星巴克在亚洲很容易具有公关优势。
星巴克进军欧洲市场的主要原因是:1、欧洲具有浓厚的咖啡文化;2、欧洲咖啡客的悠闲使那里的经营者很少考虑变革和发展现代经营理念,这给星巴克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瑞士作为国际中立国家,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排外思想并不严重。因此,瑞士对星巴克的欧洲市场举足轻重。如果星巴克不能在瑞士立足,那么征服其他市场的计划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让“固执”的欧洲人喝蕴涵美国文化的咖啡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星巴克在攻坚欧洲市场的时候,就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不急躁,不放弃,执着地推广着自己的咖啡和文化,最终获得了成功。
跨国企业在海外立足的根本是入乡随俗,实行本土化经营。咖啡是西方的,星巴克是美国的,而星巴克的咖啡文化却是全世界的——这正是星巴克在全球化过程中巧妙运用本土化策略的结果。在中国和日本,星巴克让本来对咖啡并不熟悉的东方人品味出了“东西合壁”的美妙感觉,从而醉心于星巴克;在欧洲,星巴克让对音频 “保守且挑剔”的英国人从咖啡中喝出了下午茶的韵味。这便是文化融合的力量,是本土化的高明之处。星巴克是带着其独特的咖啡文化进入一片陌生市场的,但正是在陌生的市场中,星巴克丰富了自身,让顾客置身于星巴克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鲜感觉,这就保证了星巴克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开拓无往而不胜。
星巴克中国区专送[1]
2018年9月19日,阿里和星巴克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后的48天,星巴克外卖终于来了。饿了么与星巴克在北京和上海部分门店正式启动星巴克外卖试运营。北京试点为国贸、望京、石景山、中关村等门店。而上海试点为徐家汇和普陀区范围内门店。按计划,本次试运营完成后,至今年底,外卖服务将扩展到全国30座城市的2000家门店,并将完成双方会员体系的对接。
在8月举行的阿里巴巴星巴克全面战略合作发布会上,阿里巴巴CEO张勇曾表示,合作谈了一年,为了让端对端的消费者体验一致,双方围绕缩短配送时间、设计运输过程的装备和调度和星巴克配合调动最近的门店等事宜多次展开讨论。
对此,饿了么和星巴克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开发全新外卖配送冰包,并打造一条专属星巴克的外送渠道。
最大程度保证口感和服务,这意味着,在外卖服务这条路上,饿了么和星巴克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仅仅是外卖的包装,价格已比普通咖啡高出一截。王磊以杯盖为例,他透露,给星巴克做特质的杯盖,成本会比普通杯盖高十倍。对于包装的高成本,王磊表示,星巴克、饿了么和消费者都需要付出,给予相应补贴。配送费的价格直接反应了成本的上涨,目前配送费为9元一单,高于普通的外卖。
星巴克:改良直营
历时3年,星巴克咖啡公司(以下简称星巴克)终于于近日完成了对上海统一星巴克、广东美心星巴克和北京美大星巴克的股权回收,增持的股权分别达到了50%、51%和90% 。这意味着星巴克已经完全夺回了其在中国地区的市场控制权和话语权。
在中国,上海统一星巴克和广东美心星巴克是星巴克在华的合资企业,而北京美大星巴克此前则是星巴克的授权许可经营商。因此,相对于控股上海和广东的星巴克合资公司而言,控股北京美大星巴克的意义似乎更大。业内人士都把星巴克回收美大股权的做法称作是其“在华全面直营扩张的开始”。
对此,有媒体曾表示是利润的驱动让星巴克不惜“铤而走险”实施全面直营,但另据业内专家分析,维护品牌的价值应该是星巴克考虑的重点。
目前,星巴克已经完成了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布局,与之相伴的不仅有星巴克对于自身品牌在中国知名度提升的喜悦,也有星巴克对于各门店管理的力不从心。
加上此前星巴克亚太区总裁ShristineM.Day曾透露,目前星巴克已经选定了20个城市作为其登陆中国二线市场的突破口。显然,这意味着二线城市将是星巴克下一步的主要目标。
一位星巴克内部人士表示,在收回股权之前,星巴克在很多事情上只拥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比如,对于在什么地方开店、店面规模多大、怎样进行市场的推广这样的细节问题,作为品牌的拥有者星巴克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自己在当地的合作伙伴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是意见能否最终被采纳,却要完全由合作伙伴决定。在一个消费水平较高和消费观念先进的一线城市,一个不恰当的决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不会那么明显,但是在消费水平相对落后的二线城市,这样的结果对于品牌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收回股权之后,星巴克在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话语权”。星巴克大中华区副总裁翁以登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就表示,星巴克所理解的直营是指由星巴克直接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中包括前期投资、店面的开发设计、品牌的拓展、运营等整个流程。显然,足够的控制权和话语权为星巴克在二线市场维护和提升品牌提供了保障。
虽然星巴克方面并没有透露三次回收股权所花费的具体金额,但是仍有业内人士替星巴克算了一笔账,据保守估计价钱应该在一亿元以上。对于星巴克如此不惜血本、义无反顾地投身直营,业内相关人士显然不那么乐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当代经理人》表示,相对于授权经营模式,星巴克在中国的直营模式将面临巨大的风险。首先,两种经营模式之间在资金、人才和经营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此大规模的直营是对星巴克管理能力和资金储备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另外,虽然星巴克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本土拥有丰富的直营经验,但是中国的市场环境毕竟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星巴克未来在中国重点布局的二线城市。所谓的美国经验到了那里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星巴克针对中国市场——尤其是消费水平相对落后的二线市场,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本土化准备将是其在华全面直营成败的关键。
即便如此,星巴克的高层还是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出对于在华实施直营的信心。翁以登对《当代经理人》说,目前,星巴克已经为未来大举拓展业务做好了辅垫,其中在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更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信通过良好的人才培训和星巴克本土化进程的深入,其在中国的直营经营模式将继续取得成功。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曾经说过,如果一只蝴蝶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来指导自己飞行,它可能根本飞不起来。正是因为蝴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它飞起来了。不知道星巴克这只懵懂的蝴蝶飞过了太平洋来到中国之后,是否还能像在老家美国那样飞得那么高、那么远。
星巴克经营之道
用“薪”对待员工
星巴克总是把员工放在首位,并乐意对员工进行大量的投资,这一切全出自于其董事长舒尔兹的价值观和信念。舒尔兹的管理作风与他贫寒的家境有关,他从小就理解和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的人生经历与磨练直接影响了星巴克的股权结构和企业文化,反过来,这种股权结构和企业文化又对星巴克在商业上的成功起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他坚信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将会带来一流的顾客服务水平,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星巴克通过员工激励体制来加强其文化和价值观,并且成为不靠广告而建立品牌的企业之一。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星巴克雇员的工资和福利都是十分优厚的。星巴克每年都会在同业间做一个薪资调查,经过比较分析后,每年会有固定的调薪。在许多企业,免费加班是家常便饭,但在星巴克,加班被认为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那些每周工作超过20小时的员工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卫生、员工扶助方案及伤残保险等额外福利措施,这在同行业中极为罕见。这种独特的福利计划使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星巴克的员工除了可以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外,还可以按照规定低价购买公司的股票期权。早在1991年,星巴克就设立了股票投资方案,允许员工以折扣价购买股票。这样,所有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公司的主人。星巴克公司股票的价格持续飙升,员工的期权价值与自豪感不断上涨。另外,星巴克还比较重视员工的思想教育,使得员工建立起自己就是公司的股东的理念。在星巴克公司,员工不叫员工,而叫“合作伙伴”。即使星巴克公司的总部,也被命名为星巴克支持中心(Starbucks Support Center),这说明其职能是向员工提供信息和支持而不是向员工发号施令。
星巴克的薪酬激励机制不但提高了员工的收入,而且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降低了员工的流失率。据调查,星巴克员工的流失率约为同业水平的三分之一,员工非常喜欢为星巴克工作。正如舒尔茨所说:实行有效激励机制、尊重员工使我们挣了很多钱,使公司更具竞争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让员工贡献主意
任何建议,无论有多微不足道,都会对公司起到或大或小的改进作用。在星巴克,为鼓励员工献计献策,公司对每位员工的建议都认真对待。星巴克公司经常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民意调查,员工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系统或者填写评论卡对问题畅所欲言,相关的管理人员会在两周时间内对员工的主意做出回应。星巴克公司还在内部设立公开论坛,探讨员工对工作的忧虑,告诉员工公司最近发生的大事,解释财务运行状况,允许员工向高级管理层提问。在星巴克看来,员工反映问题可以给管理层带来新的信息、好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公司收集研究。此外,公司还定期出版员工来信,这些来信通常是有关公司发展的问题。
员工提出的建议可以使公司对细节尤为关注。有时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建议往往会使公司的业绩跨上一个大的台阶。而公司掌握了细节的高超本领,会使企业更能有效的应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使他们能为竞争对手之所不能为。善于倾听来自员工的小点子使星巴克决策变得更加灵活,反映更快捷,也更有应变力,同时改善了团队内部信任、尊重与沟通氛围,提高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出售体验文化
有人把公司分为三类:一类公司出售的是文化,二类公司出售的是服务,三类公司出售的是质量。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咖啡、完美服务,更重要的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文化。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麦当劳努力营造家的气氛,力求与人们的第一滞留空间——家庭保持尽量持久的暧昧关系;而作为一家咖啡店,星巴克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把赚钱的目光紧紧盯住人们的滞留空间。现场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刊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力求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文化的感觉氛围。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感觉到自己享受咖啡时,不仅在消遣休闲而且还能体验时尚与文化。
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专门配备一名咖啡师。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文化给其较高的价格一个存在的充分理由,不但顾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而且星巴克还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
星巴克从不做广告。星巴克认为咖啡不像麦当劳,咖啡有其独特的文化性,赞助文化活动,对星巴克形象推广很重要。比如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星巴克就是主要的赞助商。
尽管雀巢、麦斯威尔等国际咖啡公司都在中国设厂开店,但他们的速溶咖啡并没有尝到太多的甜头,甚至为星巴克的煮咖啡当开路先锋。星巴克一经把咖啡的消费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就使利润倍增,获取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
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文化。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岗前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咖啡生必须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
星巴克公司以心对待员工,员工以心对待客人,客人在星巴克享受的不仅是咖啡,而是一种全情参与活动的体验文化。一杯只需价值3美分的咖啡为什么在星巴克会卖到3美元?星巴克为什么既能为顾客带来期望的价值,又能让企业获得更可观的利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星巴克始终坚持“尊重员工,从顾客出发,与员工及客户多赢”的经营理念。
星巴克全球扩张计划:品牌成功不在咖啡
星巴克咖啡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在世界上也早已名声四起。
打造品牌不靠广告
在国际知名品牌中,星巴克算得上是后起之秀,在过去30多年中,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市值高达200亿美元的知名大公司。星巴克品牌的迅速成长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对此,舒尔兹认为,创建一个品牌的总体环境现在和过去已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消费品牌的创建往往是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投放和传统广告来实现的,宝洁就是靠这种方式做大做强的。这是传统的创建品牌模式,现在仍被许多公司采用。但是,星巴克走的是另一条路。星巴克不是一夜成名的公司,曾经挣扎了许多年。有些年份舒尔兹连自己的工资都开不出,哪有钱去做广告。星巴克采取的是直接经营的古老方式,就像一个商人,需要好好照顾自己的顾客。
星巴克直接经营的咖啡店同星巴克的文化和价值观密不可分。在星巴克扩张初期需要选择开店模式,是进行特许经营,还是由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如果为满足或者超越消费者的期待,就需要公司统一规划管理和经营。人们在星巴克体验的相互沟通是品牌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最好的扩张方式就是以自己直接经营的店铺为中心。
星巴克在经营中十分重视在社会责任和公司赢利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认为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的性能或服务质量,而且对公司和品牌的历史,以及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感兴趣,比如这个公司是否参与当地的社区公益活动,如何对待它的员工等。星巴克希望让每一个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很重视。要想长期在市场上生存并取得成功,企业主管必须与员工和消费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合适的、真实的和真正的商业运作基础上。在美国,星巴克是第一个为所有雇员提供完全医疗保险和股权的公司,包括占员工总数65%的兼职员工。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星巴克创建品牌从来不做广告。这是因为消费者知道星巴克公司不仅经营咖啡店,他们还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那些真正懂得社会责任,并且尽力在公司赢利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将是市场上最终和最大的胜出者。星巴克最近收购了一家饮用水公司,收购这家公司的原因就是这个公司将瓶装水销售额中的很大一部分捐献给无法得到洁净水的非洲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扩张重在做大保小
星巴克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其扩张战略获得了成功,秘诀何在?对此,舒尔兹认为,作为一个优秀商人的艺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持基础产品的水准,对于星巴克来讲就是咖啡。二是既要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又不能让新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超过基础产品。星巴克除了销售咖啡,还做音乐生意,去年赢得了8个格莱美奖,包括年度唱片奖。星巴克还涉足金融服务行业,发行星巴克信用卡,每年大约有10亿美元的营业额。此外,星巴克还建立了北美最大的Wi—Fi热点上网网络。
目前,星巴克扩张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做大(即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又要保持小(即公司文化不被磨灭)的特点。
与消费者建立情感
针对记者请他对中国企业创建品牌提点建议之事,舒尔兹指出,要建立自己的公司,打出自己的品牌,你所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你所喜欢的东西,你对它要有热情。你必须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并且多与从事过同类事业的人在一起。当然,你需要雇佣一些比你有经验的人来一起管理公司,因为成功最好的感觉是当成功被分享的时候,不要害怕比你有经验的人会把你的公司抢走,其实这些人不仅仅具有更多的经验,不仅仅只希望被雇佣,他们还希望你能看到他们的价值。
星巴克去开发中国市场,目标就是要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尊敬和认可。这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星巴克要建立一个人们可以来享受咖啡、享受优质服务的地方,与消费者建立感情纽带,让消费者知道,星巴克在乎你。
星巴克变革性产品[2]
星巴克周二(2023年2月21日)表示,将于周三在意大利的大约24家门店推出加入橄榄油的“Oleato”咖啡系列,并计划今年春天推广到南加州,然后在今年晚些时候扩大到英国、日本和中东地区的市场。
星巴克临时CEO霍华德·舒尔茨在周二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这一新产品的推出可能会颠覆整个咖啡行业。舒尔茨表示:“这是我们公司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性时刻,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类、一个新的平台。”他说,星巴克的新橄榄油咖啡是他在西西里岛的一次鼓舞人心的旅行后构思出来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业务产生增量。
星巴克推出橄榄油咖啡之际,该公司正继续应对艰难的宏观环境,但舒尔茨保持乐观。他指出,自他开始担任临时CEO以来,该公司的市值增加了约400亿美元。星巴克已经将价格提高了约5%,以抵消通胀的影响,但舒尔茨表示,他预计不会进一步提价。他在周二的采访中表示:“我不担心未来的通胀,我可能是美国唯一一个认为我们将实现软着陆的首席执行官。”舒尔茨还说,他预计中国市场和整体消费需求将出现反弹。他说:“我们现在顺风顺水。”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