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聘者和求职者两种不同视角,聊聊面试
面试: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角度看
面试是每个职场人都会面对或经历的事情。这里将从招聘者和求职者的角度来探讨面试这个话题。
面试的本质是匹配
面试的本质是匹配,就好像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萝卜来填补一个坑。面试的目的是找到适合的人选,而不是评判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如果一次面试不成功,不代表自己能力有问题,只是表示匹配度不够。
招聘者的角度
作为招聘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招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将招聘面试放在最低的优先级,这是一个优先级判断失误。建议至少将一半的时间用于招聘,提高投入程度。这样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各种方法,如与HR沟通需求、发动社交关系、使用招聘网站等,从而提高招聘效果。
此外,招聘过程中也要自己参与,而不仅仅依赖HR。招聘的人将成为团队的一员,与其共事的时间可能比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因此,你需要亲自参与招聘过程,以便判断候选人与团队的匹配度和价值观是否一致。此外,你对这个岗位的理解比HR更深入,因此你的参与可以降低共识成本,提高效率。
求职者的角度
作为求职者,你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面试前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清晰的认识,并思考如何与招聘需求匹配。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次面试不成功而自我怀疑。焦虑和慌乱会影响你的表现和决策能力,因此要保持平静和自信。
另外,你也可以主动与招聘者沟通,了解岗位的具体要求,并提前准备相关的问题和答案。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以及对公司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与招聘者的匹配度。
总结来说,面试是一个双方匹配的过程,无论是招聘者还是求职者,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参与。只有通过匹配,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或工作机会。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于是走到阳台去接听。回来后,他神秘地告诉我说:你猜是谁给我打的电话?竟然是周鸿祎!我当时对此表示怀疑,觉得他在吹牛。那时候是2011年,360公司正处于红火期。我的同事告诉我,老周亲自打电话邀请他去面试。既然是老周亲自打电话,那他肯定会去面试。于是,他不久后辞去了工作,加入了360。事后我思考了一下,即使我的同事能力再强,但毕竟名气不大,也没有太多作品,按理来说老周不需要亲自打电话约时间。但这件事说明了周鸿祎对于招人这件事的重视,他明白只要他投入时间,效果会更好。一般的产品经理们可能会想,哪怕见个面聊聊天也好啊。
- 招聘者代表公司形象的重要性
当你是一个招聘者时,你要记住,你不仅代表你个人的形象,还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可以把面试者理解为合作伙伴,是外界的人,也是同行业的人。因此,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不文明或不礼貌的行为。无论对方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职场老手。如果你做得不好,会有什么后果呢?面试当场,候选人可能不会说什么,但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不仅针对你个人,还会让人觉得公司不好,损害公司的形象。如果你这样面试10个人,就会损害公司10次。要知道,行业内的圈子很小,这10个人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也许有人会说:没关系,候选人只是个年轻人,毕业才两三年而已。但那些职场老手可不要小看年轻人,未来你可能会需要依靠他们。现在25岁的年轻人,五年后就会成为行业内的中坚力量。要知道,风水轮流转,也许你以后会给他们打工。那么,什么是不礼貌的行为呢?常见的情况包括无缘无故迟到、一边聊天一边打字、多次打断别人说话等等,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我来分享一下我个人的面试习惯:我会在面试之前认真阅读候选人的简历,了解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并确定要重点交流的方向。我从不拿着电脑面试,也不看手机;我从不会在候选人坐在对面的时候才拿起简历去看;更不会让候选人「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因为这些信息在简历上都有。当然,作为我的候选人也不太容易,因为我的问题很有针对性,也会直击痛点。但我进行这样的交流,并没有冒犯的意思,只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彻底、更高效的交流。按照这样的面试方式,将候选人视为未来的团队成员或合作伙伴,我逐渐积累了很多朋友,也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许多候选人在面试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通过面试,就会请求加我微信保持联系,而我也非常乐意。还是那句话,即使不合适,但在行业圈子里也是朋友。
招聘过程中判断人才的方法很重要
- 判断人才的方法
在招聘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过于看重人才过去的岗位和职责。因为我们是拿着坑去找萝卜,所以就会招聘那些竞争对手公司里类似的萝卜。这样的人入职后,更容易上手,可以立即开始工作。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候选人虽然有类似的工作经历,但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没有思考能力。他们的工作内容通常来自上级的安排,或者公司的流程和惯例。因此,在面试时,我最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正能量执行力这些软素质。虽然我也希望新人能够立即上手,但其他标准不能降低,好的人才可遇不可求。过于强调上手速度,容易忽视人才的学习能力,往往在工作快速进行时,缺乏成长空间和应变能力。要么两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要么当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就无法胜任了。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深入讨论一个问题:请候选人讲述一个他最满意的案例。希望在这个案例中,候选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一定要成功,只要有收获和思考即可。从候选人的讲述中,可以了解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候选人对项目有深入理解,能够清晰、深入地讲述,了解的细节也会比较多。通过这个过程,基本上可以了解候选人的实力。我个人更倾向于以下表述方式:首先,讲述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困难,即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当时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以什么标准衡量效果;其次,讲述采取了什么策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最后,讲述项目最终的结果,个人对这个结果的看法和收获。这其实就是编写一个运营规划或复盘的框架。按照这个逻辑进行讲述,不容易遗漏,也更有逻辑性。同时,这也说明候选人在面试前对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不是临场发挥。通过这一步,基本上就能了解候选人的实力。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不好的情况:情况一:造假。我遇到的情况很少,但也有。比如,候选人声称自己负责的项目实际上并非如此。我能够发现的原因要么是我认识负责人,知道实际情况;要么是候选人回答不上细节问题。如果候选人想要掩盖这些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会连续提问相关问题,如果掩盖了第一个问题,后面几个问题也必须说谎,很难没有漏洞。对于能够确认造假行为的候选人,我会果断淘汰。情况二:为前公司辩解。当与候选人讨论之前的项目时,很多情况下结果并不理想。
这是正常的。很少有项目是特别满意且没有任何问题的,我几乎没见过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情况是,在追求B指标的结果时可能会牺牲A指标,然后在复盘时重点强调B指标的价值。因此,候选人不需要为项目的最终结果不理想而做出牵强的辩解。在面试中,我们关心的是候选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他们以前的公司,这并不重要。过度辩解只会导致无法进行实事求是的交流环境,从而影响业务的讨论效果。我对候选人的期望是能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总结出工作中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情况三:不知所以然。我曾经注意到,在某个大公司面试的候选人中,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只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原因。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是否考虑过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时,他们基本上一筹莫展。显然,这些候选人从未深入思考过问题。这个大公司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很少有调整。因此,一些人倾向于成为流水线工人,认为只需按照SOP执行即可。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与我招聘的候选人需求不一致。即使两家互联网公司的业务看起来很相似,比如抖音和快手,实际上面临的问题差异很大。如果你从抖音转到快手,就必须具备学习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态。如果你仅凭以前的经验,肯定行不通。在工作中,只要多深入思考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有其他方案,你就能超越大多数人。
要持续跟进。如果遇到特别满意的候选人,一定要持续跟进,不要面试后就不再关注和联系。优秀的候选人是备受争抢的,如果你能多做一些工作,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有一个小技巧是,在面试结束后记得加候选人的微信。这样就建立了个人联系,告诉候选人,在后续的面试或者offer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你。首先,这可以表达你的诚意和认可度,这会影响候选人的选择;其次,在后续流程中,很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没有联系方式,你将无法了解情况。举个例子,HR在与候选人谈论offer时,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是正常的,毕竟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造成候选人不满意的原因可能是薪水相差不大,或者觉得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你了解到这些情况,并参与解决问题,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薪水预期相差不大,公司和候选人可以各退一步,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但如果要让双方都退让,只有你站出来进行沟通,这将更加合适。如果候选人觉得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可以进行几次额外的交流,可以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详细介绍业务情况以及对候选人的规划。简单来说,你提供的信息越多,交流越频繁,候选人就更倾向于选择你。在我以前的团队中,很多同事在面试后都和我通过电话交流过,有些人遇到了流程或者offer方面的问题,我都努力去解决。这样的同事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信任基础,在日后的合作中也更容易相处愉快。
我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了解猎头和HR的职场人跳槽流程非常重要。通常的流程是先面试,然后谈offer,最后入职。在这个过程中,猎头和HR推动了面试这一步。虽然他们最终的收益是有员工入职,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参加面试。而且,从猎头和HR的角度来看,很多招聘方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所以只能安排更多的面试,让招聘方去选择和感受。这一步是无法跳过的。换个直白的说法,猎头和HR就像服装店的销售员一样,他们肯定希望更多的人去试衣服。因为试衣服是顾客购买衣服的必经之路。试衣服的人越多,购买的人就越多。经常会看到顾客试穿的衣服看起来很糟糕,但销售员却一直夸奖说适合顾客,这和猎头、HR夸奖你的情况是一样的,不要过多在意。不要认为猎头和HR对你热情是因为你有实力、有市场需求、有很多人竞争着要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希望能够推动更多的人去面试。因为我发现一些同事接到几个猎头的电话后就开始心动,觉得自己特别抢手,难以继续专注于工作。结果外面面试一圈之后,碰壁不断,之前热情的HR也不再回复消息。更好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猎头和HR的资源,帮助你顺利进行面试。在面试之前,猎头和HR是信息传递者,如果你对这次机会很看重,要尽可能与他们沟通,介绍自己的优势和需求,清楚地讲述自己的价值。他们获得的信息越多,你成功转化面试的可能性就越大。总的来说,如果你能赢得猎头和HR的信任,对于后续面试的推动将有很大帮助。
在面试之前,了解职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面试之前,尽量弄清以下信息:
-
这个岗位的核心职责和目标是什么;
-
在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直属上级是谁,上级负责什么;
-
这个岗位招聘已经多久了,目标职级是什么;
-
团队中已经有哪些角色,这个岗位与已有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知道获取这些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但你可以努力尝试。至少要弄清楚第一个问题,即职责和目标。分析基本的职位描述是很有帮助的,不需要逐句研究,只需找出关键词即可。因为很多职位描述都是相互抄袭的,有些是抄自同一家公司的其他职位,有些是抄竞争对手的,甚至还忘记修改竞争对手的产品名称。
关键词包括核心用户运营、热点洞察、会员体系、大型线下活动等。结合其他描述,这个岗位大致是负责什么的。在HR通知你面试时,可以顺便询问面试官的姓名和职责。有些公司可能只会告诉你面试官负责的内容,其他保密。但如果你不问,就一无所知。当然,有时候通知面试的HR自己也不知道面试官的情况。很多公司的HR不会亲自打电话通知面试,通常交给实习生或外包办理,他们对公司架构了解有限。
面试时,展现与岗位匹配的特点
在面试过程中,不要被动回答问题,而应有目的地主动展示自己的优势。因为很多面试官的提问很随意,不一定能针对你的优势。如果这样,就很可惜。具体的做法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面试前准备2-3个案例,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特长。这些案例要尽可能详细和系统,可以参考前文提到的逻辑结构。第二步是在面试时,主动提出分享之前做过的项目。大多数面试官都不会拒绝,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应该问什么。这种主动讲述可以选取前面准备的案例,从而展示与岗位的匹配度。
注意人设,不要提无关的项目
如果面试岗位是活动运营,整个交流要围绕活动展开。可以从不同角度讲述活动相关的事项,如策划有创意的活动、大型活动的项目管理经验、活动传播的理论依据、活动效果评估的观点等。这样的交流更加透彻,也能体现出自己清晰的「活动运营」人设,有助于取得好的结果。不好的例子是发散性的交流,讲述自己的真实案例。举个例子,多年前我去百度面试,对方需求是招聘一个用户运营。面试过程中进行得很顺利,面试官也满意。但在面试即将结束时,我主动提到了其他我曾经负责过的事情,如内容运营、线上活动、线下大会以及招聘等。面试官听完后愣住了。对于我的人才定位以及人设,他陷入了困惑,对是否通过我的面试也犹豫了起来。事后与面试官交流,他的评价是:感觉什么都做过,但好像什么都不精。这对于一个运营岗位来说非常糟糕。我想,如果当时只与他聊用户运营,他可能不会对我有这样的评价。我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具备多种技能,不说出来可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面对岗位需求,只谈论与之相关的技能,并从多个方面深入交流,才是真正具备技能且有清晰人设的表现。
招聘面试是双向选择
从本质上说,招聘和求职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供求双方是平等的。然而,实际上招聘方处于优势地位。比如,在面试时,求职者要去招聘方的公司进行面谈。很少有在第三方场所(如咖啡厅或茶馆)进行面试,更不会在求职者楼下面谈。但是,在姿态上,求职者应该摆出平等的姿态。至少在这一点上体现出来:你问我,我也可以问你。很多时候,面试只是面试官问求职者问题,问完就结束了。这是不正确的,这不是双向选择。在面试结束后,无论对方是否提到,你都应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提问时,有两点建议:建议一是有目的地提问,不要乱问。在面试前列出你想了解的问题,如前文所提,这些问题必须与岗位密切相关,只要你提出,面试官通常会回答。最糟糕的情况是乱问。我之前遇到过几次,在面试结束时,我询问候选人是否有问题需要问我。对方有些意外地露出惊讶的表情,但又觉得不问不太好。于是问了很多与岗位无关的问题,例如公司的日活和使用时长数据,运营部门的人数等。我对此感到遗憾的是,候选人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岗位。而且这类问题也显示出他们的思考不够,不知道如何了解一个岗位,因此在我心中会减分。建议二是试着问问面试感受。如果你判断与面试官的交流非常顺畅,你们相互认可,可以在面试结束前问问面试官对你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场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你在这段时间内面试了多家公司的岗位,了解的信息越多,对你做出选择就更有帮助。你会知道谁对你感兴趣,谁对你没有太大兴趣。
面试中的得体表述
在进行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给面试官带来尴尬。可以这样措辞:
通过这次交流,想问问您对我有什么建议,也方便我之后去总结和提高。或者,您对我们这次交流有什么感受,觉得我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这样的表述都比较得体。如果对方不想回答,也很容易蒙混过关,不会尴尬;如果对方想透露一些信息,你是容易察觉到的。
不自责的重要性
即使面试的结果不好,没有最终入职,我们也要做到不自责,不怀疑自己。首先,招聘求职的本质就是匹配,这个已经在前文中提到过,所以没能成功就是不匹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点。其次,过分自责和自我怀疑,会影响自信心,导致我们做出不合适的决策。再次,要明白,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复杂情况。比如岗位被关闭了,所有面试都要停止;或者业务调整,这个招聘需求也就消失了。但这些变化,公司是不会告诉面试者的。最后,还有一种极少的情况,就是面试官能力不足。作为求职者,你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人选,或者适合该角色。但面试官却无法识别出来,只能错过这次机会了。
综上所述,招聘求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公司内部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变量,最终结果都会影响入职。如果候选人因此而影响了自信心和职业选择,我认为是非常不值得的。总结起来,我从招聘者和求职者两个角度,讲述了面试的相关事项。一方面,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另一方面,也分享了我的经验。无论你是哪一方,这些内容都会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