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跨过定位的坑
之前我们讨论了关于运营知识体系的话题,现在是时候开始一些实际操作了。当我们接触到一款新产品时,定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工作。定位的种类有很多,包括产品定位、用户定位、市场定位、品牌定位、运营定位、竞争定位、目标客户定位等等。定位的概念几乎是无所不在的。了解定位的技巧,可以通过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来提高工作效果。但是,如果对定位的把握不当,就会陷入定位的循环怪圈,无法自拔。因此,今天我们来讨论如何跨过定位的难关。
首先,定位这个词并不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现在大家对于定位概念最为熟知的描述来自于《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最大的观念》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定位是营销领域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品牌在潜在客户心中与众不同。这句话说明了几个点:1. 了解潜在客户及其心理;
-
在现有心理中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
-
实现品牌定位。根据这个逻辑,在为某个产品定位时,只要做好潜在用户画像,并通过竞争分析,就可以得到正确的产品(品牌)定位了吗?逻辑没错,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用户画像是个双刃剑。首先要了解用户,甚至是潜在用户,我们一开始都会接触到用户画像、用户定位和产品定位。然而,在从用户画像中得到产品定位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产品定位的真正决策者。一般来说,做产品定位的工作由产品设计负责。但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产品设计的运营人员来说,他们并不了解产品设计有两种方式: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
- 以老板为中心的设计(BCD)。以用户为中心是每个产品设计师都愿意做的事情,但由于企业的存在,可能因为市场环境、资金压力等原因,并不是每个产品设计都只是单纯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如果太过追求用户,走向极端,虽然机会很大,但风险也很高。一不小心商业表现不佳,用户也不喜欢,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产品的真正定位者需要明确。
第二个问题是产品定位者定位的不是产品本身。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决策权不在自己身上,那我们只要做好用户定位来辅助产品定位,可以吗?确实可以。但你可以看出来,产品定位只是结果,我们要做的是用户定位,因为用户决定产品。所以,更重要的是:1. 以用户视角为中心的定位(UCP);
- 以老板视角为中心的定位(BCP)。因此,无论是老板明确的产品形态(产品定位),还是老板确定的一批用户(用户定位),真正的定位者都需要明确,尤其是运营人员,很容易成为定位决策者,从而抢走了老板的工作。那么,如果定位已经不关自己的事了,用户画像还有意义吗?前面所描述的定位大多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作为运营人员,当我们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用户展开时,用户画像实际上是用户定位的具体化延续,也是运营工作的支持。
现在,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三个非常出色的产物。很多产品现在拥有的用户画像来源于大数据。借助大数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感知。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大数据的本质是消除人。如果每个人都被用一个共性的数据标签来识别,作为个体,人的独特性就被默认消除了吗?当你被贴上这个标签时,是不是就默认接收到与标签相关的信息?那么,我们的用户画像还有用吗?90%是没有的。
举个例子,某个产品的用户画像如下:
-
性别:女
-
年龄:18-45
-
城市:一线城市
-
职业:白领
-
兴趣爱好:逛街、购物、八卦
按照这样的画像,在中国有多少亿人符合?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阿里的用户算法实现了不同用户看到不同面貌的推荐商品。如果按照前面的用户画像,不同的一千人应该看到相同的画面,但现在实现了不同的一千人看到不同的一千面。实现这一点的就是用户画像的数据精细化。
数据颗粒度主要是指数据的计算范围。当颗粒度大时,例如将年龄范围设定为18-45岁,并按每一岁为单位进行精确划分,可以得到28个年龄段;如果进一步精确到星座,就会有336个结果(28个年龄段乘以12个星座),而如果再精确到上升星座等更细节的信息,计算范围就会更大。只有当你的产品能够支持极小颗粒度的数据,你的运营才能够实现精细化运营。否则,只能进行笼统的用户画像,无法支持具体的运营策略。
定位是指产品和用户的定位,对于运营人员来说,定位是一个动词,需要我们去确定产品和用户所处的位置。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市场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定位,找到差异化的空间。通过对市场行业的了解,可以得到产品的排名,并根据活跃用户量等指标进行分等定级。同时,还要了解行业老大、竞争对手和潜在对手的定位。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找到差异化的空位,并与决策者沟通,达成运营的共识,为这一空位形成背书,并集中公司资源打造这一空位。
每个运营人员都应该努力成为最好的运营,这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合久必细分,即需要综合各种运营技能,同时又要细分技能板块和垂直领域。初阶运营人员需要接触各种运营手段,然后逐渐形成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泛运营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现在的产品也越来越专注于深垂直行业,如果与产品的契合度不高,很难有所精进。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画像如何发挥作用呢?我们需要保持颗粒度细化的思路,即使现在所在的公司没有辅助细化的系统或工具,也可以通过记录表格来记录用户的细节信息。这样积累一段时间后,当运营取得成效并与定位决策者达成共识时,可以提出开发辅助运营工具的建议。这样一来,即使使用了笨方法,但由于清楚流程,运营仍然具有优势。另外,运营者也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与自己特点相关的运营方向。例如,如果运营内容,可以从年龄、城市、口音等维度进行细分,逐渐了解用户。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运营不是自嗨式运营,而是通过与用户的联系,实现精细化运营。
最后,如何跨过定位的坑?作为运营人员,我们需要清楚定位的作用,否则定位就成了一个给自己挖的大坑。产品定位和用户定位是由真正的定位者决定的,但运营人员可以做类似的工作,并与决策者达成共识,变成主动运营者。同时,我们也应该追求用户画像的颗粒度,实现运营的精细化。无论是通过自身努力还是以自身为颗粒度进行拆分,都可以促进运营行为的细致化。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