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定价的关键因素及涨价策略
前不久,关于“海底捞报复性涨价”的话题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与海底捞“涨价又降价”不同,喜茶却在悄无声息间成功的将价格上调了2元。为何?表面上看,是因为海底捞处在风口浪尖,而喜茶则更加的低调。其实真相是,尽管海底捞拥有更高的知名度,但是并不享有行业的定价权。也就是说,海底捞的涨价行为,很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弃海底捞而去,选择其他的火锅店。喜茶则不同。由于新茶饮头部品牌的可替代性不强,因此消费者在批评的同时,最终还是无法抗拒喜茶的吸引力。
不过,今天要探讨的既不是海底捞也不是喜茶,而是我们陈列在超市的那些2元、3元、5元的饮料,为何没有借着疫情之名涨价?究竟是大义凛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还是有其他隐情?
或者说,这些饮料的定价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在饮料领域,很多品牌都坚信“成本导向定价”的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产品的单位成本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最终的售价。然而,这种定价原则很容易陷入误区。
因为按照这种定价原则,品牌必然会追求成本的最低化,这反过来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微薄,很难应对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
实际上,关于“成本导向定价”,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反例。例如,喜茶的成本不到售价的一半。还有农夫山泉等品牌的毛利率超过60%。
而像茶π、椰树牌椰汁等产品,产品的定价与成本几乎没有关系。
那么,饮料的销售价格到底由什么决定呢?
在我看来,关键是市场因素,即品牌的行业地位和可替代性。
以绿茶为例。
1998年,统一绿茶在国内上市。一年后,康师傅绿茶也进入市场。但问题是,这两个品牌无论口感还是包装都很相似,目标消费群体也是一样的。
在这种背景下,康师傅的定价不能高于统一绿茶,甚至要更低,以便侵蚀统一的市场份额。
那么,统一能涨价吗?不行!因为涨价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流失。
所以,尽管统一绿茶在行业内占据中心地位,但不能保证产品不被替代。而统一绿茶最初的定价是根据当时消费者接受的主流价格确定的。
瓶装饮用水也是如此。
尽管瓶装饮用水品牌越来越多,但农夫山泉的定价依旧是2元,没有降价也没有涨价。因为消费者接受的主流价格区间就是2元左右。
在购买饮料时,无论你在哪个地区,一瓶矿泉水或饮料的价格都是一样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背后考验着品牌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成本差异的能力,尽量维持相同的毛利率。
以可口可乐为例,为了控制销售价格,他们在全球各地建立生产基地。但即使这样,也很难实现全国统一的毛利率。因为每个地区的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不同,品牌的定价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品牌还需要精细化管理渠道。渠道是有层级的,品牌必须理清各层级之间的关系,确保对终端渠道价格的掌控,避免不同渠道之间的价格差异。
因此,定价是品牌和渠道之间博弈的结果,关键在于品牌的管理能力。
饮料品牌希望涨价是有原因的。在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涨价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从而维护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中。
那么,饮料品牌应该如何正确涨价呢?
从本质上说,饮料企业需要提升品牌知名度,只有这样,消费者才愿意为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不过,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短期内应该如何行动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可以采用新的包装,让产品更具高端感;也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卖点突出产品的价值,让消费者为独特的特点买单。
其次,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快产品的迭代更新,实现定价区间的上移。因为现有产品的价格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涨价很可能得罪原有客户。所以,品牌只能依靠新产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价格上涨。
总之,饮料品牌的定价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到市场因素、品牌地位和可替代性的影响。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品牌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差异、精细管理渠道,并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升级产品来实现涨价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