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逼成风,行业巨头为何总喜欢互怼?
伊利强烈抗议蒙牛在6月23日的国际奥林匹克日向全球宣布被国际奥委会授予“饮料”类别全球合作伙伴,这与国际奥委会已授权给北京东奥组委的“乳制品”类别相冲突。伊利认为这破坏了北京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自主权,侵犯了北京冬奥会合作伙伴的正当权益。因此,伊利考虑是否退出与北京东奥组委的合作,并在2024年12月31日之后全面终止与奥运的合作。不久之后,伊利公众号删除了这篇声明。伊利曾是冬奥会的合作伙伴,蒙牛中粮竞标失败。蒙牛凭借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关系,也借机宣传自己也是冬奥会的合作伙伴。这让伊利非常不满,因此走上街头抗议。虽然同行是冤家、积怨已久这是事实,但究竟是什么点燃了炮竹,一家两家相继扣帽子开喷?商业的游戏为何不用商业的手段解决,都跑来整大词儿?
撕逼营销:用竞争促进业务发展
在商业市场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许多知名企业都曾上演了撕逼大战,例如360和QQ之间的3Q大战,王老吉和加多宝之间的商标纷争,以及京东和苏宁易购、国美之间的电商撕逼大战。撕逼营销的速度更快,同时更具开放兼容的特性,不费一兵一卒即能迅速打通各类人群、各种平台、各种资源,最终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撕逼营销通过竞争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行业巨头互相竞争:谁能生存下来
在市场存量博弈的情况下,伊利、蒙牛、格力、奥克斯、美团和饿了么等行业巨头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虽然他们在增量竞争时之间的暗自较劲都不叫事儿,顶多来个小规模的掐架,明里争斗,暗则共同吸引用户关注度,把行业内其他玩家清理出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撕逼营销成为了必要的手段。这些企业通过撕逼营销来争夺市场份额,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撕逼营销不仅促进了业务的发展,也让企业更加努力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撕逼营销的经典案例
除了伊利、蒙牛、格力、奥克斯、美团和饿了么等行业巨头之间的竞争,许多企业都曾经上演过撕逼大战。例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百年之争,以及Jeep和其他知名车企之间的“越过山丘系列文案海报之争”。尽管这些撕逼营销的案例都各具特色,但他们最终都证明了撕逼营销的效果,即通过竞争促进业务的发展。
行业巨头之间的互殴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伊利强烈抨击蒙牛,格力和奥克斯争斗不止,饿了么和美团之间的炮火不断。这种现象在汽车行业也很常见,比如奔驰和宝马的竞争。虽然这种争斗看似只是调皮式的相爱相杀,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更多利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业巨头还需要应对外部压力,比如华为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的对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