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娱乐化:低成本变现的心理测试
最近,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十六人格测试非常火爆。这种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而发展的人格测试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招聘、企业培训等领域,如今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流量密码和社交时尚。在微博、豆瓣、知乎等图文平台上,已经聚集了大批MBTI研究爱好者。MBTI测试一般需要回答93道题,但也有网友给出的“简化版”,方便你快速加入MBTI圈子开启玩梗狂欢。MBTI测试吸引人的特点在于简单明了,四个字母就能概括主要人格特征,从而让人们讨论彼此共同或不同的特点和爱好,基于MBTI分析如何择业、交友的人生难题。
MBTI十六人格测试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不少账号直接在个人简介里标明人格,看上去,MBTI大有赶超星座内容的趋势。不同的MBTI类型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比如ENFP是快乐小狗,INFP内心戏最多,ISFP爱摆烂。微博账号“MBTImemes”已发布9400多条MBTI相关的娱乐内容,或原创,或来源于网友投稿和搬运,多用表情包来展现不同人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该账号目前有30.4万粉丝,类似的账号“MbtiTT”今年3月才开始更新,粉丝已达169.7万。
MBTI测试的历史已经有80年,但最近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如此火爆的原因是什么?MBTI的爆红,背后究竟藏着哪些生意经?这个测试能否捧出下一个“陶白白”呢?
“MBTI”成为全网潮流,通过有趣的二创梗图和视频段子走红。即使测试不够严谨,但网友乐于对号入座,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在各个平台上分享。MBTI相关作品在抖音发布超过994条,累计获赞超过983.55万。在这些视频中,博主们将MBTI与自己的内容相结合,创造出各种有趣的段子和蒙太奇效果,吸引了大量关注者。知乎上,人们讨论I型人格的问题,探讨如何认出身边的I型人格,以及为什么I型人格如此稀少。此外,博主们还分析名人的MBTI,进一步扩大了MBTI的传播度和可信度。在B站上,互动测试视频也很流行,网友们可以通过基于MBTI的简化版选择题,得出自己和哪位偶像天生一对,或者是动漫《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哪位角色。
MBTI测试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在娱乐圈和文化领域的流行更是引发了创作者们的关注,反响热烈。一些创作者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MBTI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测试,起初主要面向企业和学校等B端客户。全球每年超过200万人参与该测试,相关出版社领导心理测验市场,年价值高达20亿美元。尽管MBTI在心理学界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不理想,但在大众中,MBTI仍然是一种认识自我的工具,且具备巨大的商业潜力。在内容平台上搜索MBTI,很容易就能找到测试入口。一些机构利用信息差打包销售测试资源,从中获得利润。付费性格测试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但也有更深入的心理咨询服务。博主们通过社交平台获客,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价格往往高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MBTI爱好者一般通过平台分成、广告带货的形式进行流量变现。这或许是MBTI娱乐化内容更多的原因,比起专业导向的知识付费模式,娱乐内容拥有更广泛的商业化可能性。
MBTI能否成为下一个“陶白白”?
MBTI是一种心理测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需求,对于自我探索是很多人一生的功课。心理测试可以辅助自我了解性格倾向,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MBTI的受众以年轻女性居多,处在成长期的年轻人会更渴望探索自我。MBTI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四个字母简单鲜明,理解门槛更低。看似科学的测试结果,某种程度上是“有理有据的彩虹屁”,每个人格的解析都会有许多溢美之词,让人难以拒绝。无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的个人特征,我们都可以在测试结果中得到答案,MBTI成为了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理由,一种释放焦虑和压力的出口。
在MBTI破圈的过程中,16种人格类型也成为一种社交名片,方便人们快速结识同类,获得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些社交App还提供了MBTI人格标签功能,通过性格来匹配交友。MBTI的玩法跟星座如出一辙,但MBTI在国内的整体声量远低于星座。MBTI拥有与星座类似的普适性,区别在于一个根据出生时间分类,一个是自我报告式的测试。星座无法改变,因为一个人的出生时间是固定的,而MBTI是随着人的变化而流动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MBTI比星座更科学、更准确的原因,毕竟测试中都说明人格可能是会变化的,是基于当下个人选择得出的结果,看起来完全由用户自主把握。
虽然MBTI在近几个月才开始在国内出圈,但MBTI有可能赶超星座,持续走红,造就MBTI领域的“陶白白”吗?
MBTI是一种新鲜有趣、带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人格分类方法,在国内也逐渐变得流行。但与星座相比,MBTI的创作者规模要小得多。星座在占星学的支持下,拥有着长远的文化历史和广泛的受众,头部博主如“苏珊米勒”、“同道大叔”和“莫小棋”,以及后起之秀“Alex是大叔”和“陶白白”,均表现优异。与此相比,虽然MBTI受众较为专业,但目前还未出现可以与星座比肩的大号。此外,百度指数显示,星座的主要受众为成年人,而MBTI的受众则更低龄化。截至2022年3月,搜索MBTI的19岁以下人群占比高达29.82%,几乎是星座的两倍。
然而,在网络上,MBTI的活跃分子几乎都是学生,这种趋势日益娱乐化,导致人格鄙视链的出现。有用户在知乎上讨论为什么网络MBTI圈相对低龄化,认为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削弱MBTI本身的意义。当简单的人格分类成为流行文化时,MBTI的新鲜感和小众属性将逐渐消失,而低龄化带来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所以,尽管MBTI比星座更高级、更具有格调,但这一印象是短暂的。血型之后是星座,星座之后是MBTI,但可能MBTI还未捧出下一个“陶白白”便会被新的风口盖过。
在互联网市场中,向个性化迈进的同时,泛心理学的走红并不出人意料,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虽然MBTI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但在追赶星座的过程中,它同样需要回应“伪科学”的质疑声。毕竟,相比于四个字母,我们最应该关注和相信的还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