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的泛滥与营销
近年来,各种应用软件频繁出现崩溃问题,导致很多用户感到困扰。这些软件越受欢迎,出现问题的频率就越高,甚至成为了营销策略的一部分。一些用户甚至会在遇到问题时先上微博搜一搜,来确定是否其他用户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常常成为热搜的话题,其中微信和淘宝更是在下半年频繁出现在热搜排行榜上。双十一期间,淘宝和喵糖出现崩溃也登上了热搜。从微博历史热搜数据来看,2021年前11个月,因为软件崩溃而上热搜的软件词条数量达到了77个,比2019年全年增长了15倍。这些软件的崩溃原因有很多,比如网络切换、内存管理、用户过多和代码错误等,然而在热搜上,人们往往只会想到“用户过多”这个原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出现在热搜排行榜上,官方就必须及时响应。
热搜现象起源于微博,如今已经成为了各大应用软件的一部分。无论是做资讯内容还是做电商的,都要设立热搜板块。然而,这些热搜词条并不是衡量一个事件重要性的唯一标准。软件崩溃能否上热搜,不能成为衡量软件重要性的标准。同时,这种追求热搜的现象也使得热搜的意义逐渐被淡化,不再是一个事件重要性的准确衡量标准。这也是微博背负了很多骂名的原因之一。营销是热搜出现的副产品,而热搜成为了App的一部分,App又在为微博热搜贡献着一份力。
不过,对于流量相对较小的软件来说,出现崩溃问题能否上热搜也并不是一定的。只要出现问题的频率够高,就有可能成为热搜话题。这种时候,官方可能也懒得一一回应,用户的吐槽反而会帮助它们维持热度。对于这些软件来说,只需要冷眼旁观就好。总之,热搜虽然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策略,但并不应该成为评判事件重要性的唯一标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热搜现象,不被其所迷惑。
热搜功能对于新上线的App来说并不是必要的。因为热搜所带来的热度很短暂,而且热搜的营销效果也不是必要的一环。相反,知乎或小红书这类精于种草的平台可能更适合新产品的推广。当然,已经具备固定圈子和深度用户的应用软件可以时不时地在热搜上露个脸,但这并不是必要的。热搜更像是一种营销的附属品,不上也不会影响,上了还可能担心舆论导向。近两年在微博上做营销推广最出圈的软件可能要属soul。但是,上热搜的时间节点往往与背后公司所面临的大事件有关。除了腾讯系App因为信息安全审查等原因频繁出现热搜,豆瓣也是热搜的常客。相对于幸运的淘宝和支付宝,豆瓣则因为与网信办等有关而在最近的一个月内上了6次负面热搜。
热搜的本意是让用户更快地获取关键信息,但实际上热搜却降低了搜索引擎的作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开始推出热搜排行榜,某种程度上等于放弃先天优势。多数用户懒惰,习惯于接受软件自动推送的内容,这使得算法大行其道。算法会将人以群分,热搜则是让所有人都聚集到一起。这两者都是双刃剑,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总会有所偏重。热搜弱化了用户锻炼算法的过程,一个排行榜就能看见全世界。但当全世界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及他们发出的观点汇聚到一起时,往往会变成一场无休止的争吵,这也许是微博等平台与日俱增的戾气的体现。此外,热搜的存在会降低深度好内容出圈的可能。知乎的热搜排行榜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尽管知乎的热搜不同于微博,它有自己的行业偏好和明显的人工编排痕迹,但热搜就是热搜,宗旨永远是吸引大部分目光。知乎好像忘了自己想做的是知识分享社区,而不是热点知识分享社区,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没有热搜的时候,知乎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宝藏,有了热搜和短视频之后,用户要么抛弃这个平台,要么转而投向更夺人眼球的热点话题,而那些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东西则越来越少被人发现。
今日头条并非只依靠算法,更是利用热点来吸引用户。虽然没有热搜榜,但到处都是热点。从今日头条的口号“你关心的,就是头条”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在说“你关心的,就是热点”。为了将热搜个性化,百度App推出了汽车榜、游戏榜、电影榜、小说榜等各类热搜榜。热搜质量重要,而不是数量,泛化使用热搜的后果是,热搜失去了吸引力。在新闻资讯类软件中,很多软件都没有强调热搜这一功能,比如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即使这些软件上线热搜功能,也可能没有太大作用,因为严肃新闻使得它们势必要筛出很多太博人眼球的内容。由于互联网信息繁杂,对于内容平台而言,热搜有一定必要性,但对于电商平台则不一定。例如淘宝上的热搜,主页的算法推荐已能够满足用户“逛一逛”的需求,而热搜榜则往往有5个以上的内容,例如淘宝热搜、双12大促、时髦穿搭、人气美妆、吃货星人、二次元和新趋热点。每个榜单有10条热搜,这只会增加找寻商品的复杂度。此外,真的有那么多人会通过淘宝热搜榜单去发现商品吗?
热搜是最高明的标题党,简短通俗易懂。相较于头条式的三段标题,热搜话题更考验人的概括能力和抓重点能力。相比之下,自媒体越来越长的标题象征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语言能力的退化。即便是最擅长热搜的微博,现在的话题也时不时反映出编辑的水准。他们不见得要故意引战,但是能力有限无法在20个字以内将新闻事实概括,又要兼顾流量需求因此总要操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话题。以9月底一个被网友群嘲的词条# 大学教授说娶到大才女李清照是倒了八辈子霉 #为例,其实只要看过视频内容就知道戴建业教授本人是非常欣赏李清照的,所谓倒了八辈子霉是一种戏谑的对比。然而架不住真正看过视频的人众多,话题区沦为了对媒体营销号的讨伐战场。最后事件以发起话题的凤凰网客户端官微修改话题为结尾。这只是微博众多误用热搜案例中很小的一个,倘若一个用户对李清照不了解,不关心古人的事,那他就可以完美地错过这条热搜。因此即便热搜将世界的参差都集中到一起,人们还是会有选择性地只关注某些领域。不同圈层的人或许每天关心的大事有所不同,但一段时间内真正称得上大事的事件往往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平台上的热点都是重复的。由于在哪里都能看到热搜,平台的不可替代性也就减弱了。同时由于每个人的视点不同,他们永远会对热搜内容抱有不满。应该早有人在抱怨 # xx崩了# 这种话题有什么好上热搜的……他们不知道这对那群天天抱着手机玩的人有多么重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