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问题:外增长VS内增长
每个人都在谈论增长,但很少有人讨论增长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增长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无论是放缓还是增长,都会面临各自的问题和挑战。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瑞幸的财务造假、OYO的数据问题以及一些新兴消费品牌在融资时遇到的利润压力,都显示了一个事实:盲目追求增长并不能保证击败竞争对手,而且很可能会引发“增长的反噬”。那么,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健康增长,而有些则会遭遇反噬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只追求“外部增长”,而忽视了“内部增长”。
增长模式:外部增长VS内部增长
增长到底是在增长什么?是用户量、销量、利润、市场份额还是市值?这些可见的增长指标,我称之为“外部增长”。但仅仅追求外部增长能够获胜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外部增长要能带来规模效应。什么是规模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当你的规模越大时,用户越难离开你;你的规模越大,竞争对手越难与你平等竞争。举个例子,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你的朋友都在使用微信时,你很难卸载微信。再比如,沃尔玛的销售额比竞争对手大一倍时,它可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便宜的价格,其他超市就很难与之竞争。然而,并非所有行业都适用规模效应。以零售行业为例,即使7-Eleven在全球拥有最多的门店,你也不会完全放弃去楼下的小卖部购物。因此,那些懂得无数增长技巧的CEO和CMO们,不能只看到亚马逊、京东和拼多多的亏损式增长,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品牌特点是否与它们相似。如果外部增长无法带来规模效应,我们必须想办法将外部增长转化为内部增长。那什么是内部增长呢?包括供应链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组织运营能力、产品孵化能力以及资金运转效率等,这些外界看不见的能力就是内部增长。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扩大产品品类以获得新的增长,但却发现新产品推出一个,旧产品就会淘汰一个,那就说明你的产品孵化能力没有增长。如果你想通过开设更多门店来实现增长,但发现新门店的营业额差异很大,新店经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那就说明你的人才组织能力没有增长。无法实现内部增长的外部增长只是表面虚胖,体重越大,战斗力越弱。
让我们看一下超级品牌是如何实现良性增长的。以百度大字版APP的最新广告片《你妈要啥》为例。除了字体更大之外,百度大字版APP还加入了一个功能叫做“陪伴电台”。用户可以录制20句话,生成自己的语音包,随时随地为父母朗读新闻。今年的疫情导致很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因此我们用“买买买”来表达孝心。然而,百度告诉我们:年轻人的孝心不仅要“尽力”,还要“尽心”。《你妈要啥》上映后,百度大字版APP的下载量激增。百度的增长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困难。简单来说,这种增长方法就是将产品场景化开发与人文关怀式的创意相结合。然而,即使你理解了百度的增长方法,如果你无法准确洞察场景,提炼出精准的创意,你依然无法实现增长。显然,百度式的增长关键不在于预算和技术,而在于百度市场部能否持续稳定地推出高质量的创意。回顾百度在2020-2021年间的所有创意,我们会发现百度一直在使用这种增长模式。例如:
-
六一节:孩子们今天不想补课,百度的“拍照搜题”功能表示“不想营业”;
-
七夕节:很多人会在百度上搜索“七夕节送什么礼物合适?”,百度搜索页面显示:别问!感情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
重阳节:如果你在重阳节当天搜索“重阳节”,百度会通过一条说唱歌曲《你说啥》告诉你:别让父母一个人去百度,你才是他们最好的答案;
-
春节:百度推出大字版APP,号召那些无法回家的年轻人将声音放在父母的手机里,随时随地陪伴父母。
只有当百度市场部具备持续输出高质量洞察的内部增长实力时,百度APP才有可能实现外部增长。再举个例子,瑞幸和海底捞都在疯狂开店,为什么瑞幸却衰败了,而海底捞却仍在不断扩张呢?瑞幸在2019年有大约4910家门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星巴克花了20年时间在中国开了4100家咖啡店。而海底捞在2020年上半年新开了173家门店,计划未来3年开到1000家门店。在餐饮行业这个疫情肆虐的时期,海底捞的开店速度令人惊讶。那么海底捞的底气在哪呢?外行人可能认为是因为海底捞的超凡服务和口碑,但内行人才知道,海底捞的底气来自于庞大的运营系统。
首先,海底捞有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包括食材采购、加工和配送,这保证了菜品的质量不会落后。
其次,海底捞注重门店装修。在开店过程中,他们需要进行装修、选址和翻新等工程,以保持门店的一致性。
然后,海底捞重视人才培养。开设新店就需要招聘服务员和店长,这些人必须熟悉海底捞的服务流程,确保服务水平的一致性。
最后,海底捞有信息管理系统。新店的复杂账单信息如何统一调配?这需要一个集中管理的数据平台。
海底捞在每个板块都成立了独立的公司进行专门的运营,这就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疯狂开店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将复杂的事情变成标准化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损害声誉的情况下,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海底捞通过内部增长的运营系统,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外部增长。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增长瓶颈时,往往是因为内部实力不足,却试图通过外部增长来解决问题。这就好比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长跑训练就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以为凭借意志力就能坚持到底,结果只能是中途崩溃。此外,当我们不理解内部增长的重要性时,很容易高估增长的速度。
增长速度:真正的增长不像下象棋,而是下围棋。许多人认为增长就是每个季度都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上市公司,在财报的压力下,更容易掩盖每个季度的增速。我认为,下象棋和下围棋是对劣性增长和良性增长最好的比喻。下象棋时,我们关注每个棋子的输赢。象棋的终局通常只剩下几颗棋子,一般来说,哪一方吃掉更多的棋子,他获胜的概率就越大。但下围棋完全不同。下围棋强调的不是吃子,而是布局。有人可能一直下得平平淡淡,但一旦在某个时刻完成了棋子的布局,即使对方吃掉他再多的子也无济于事。那么,现实生活更像下象棋还是下围棋呢?显而易见是下围棋。在棋局中,我们不能过分关注每个小城小池的得失;在商业竞争中,我们也不能过分关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增速。真正的增长不是均匀的,而是跳跃式的。增长需要能量,而能量需要积累,这个积累期就是内部增长的周期。如果内部能量不足,盲目追求增长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不增长也是增长的必要步骤。不断地追求增长必然是畸形的增长。湘军成立时,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增援安徽。但曾国藩认为湘军准备不足,拒绝了出征的要求。咸丰皇帝多次下诏指责他"偏执己见",但曾国藩坚持不从。他认为湘军现在只是一支杂乱无章的军队,只有200艘船、500门炮,而且武器都锈迹斑斑。曾国藩认为,还需要补充800只民船,1000多门大炮,6000名陆军和4000名水军,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来训练士兵,才能有希望取得胜利。第二年,曾国藩率领17000名水陆湘军,先攻下湘潭,然后又迅速取得了岳州的胜利,彻底赶走了太平军。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整个棋局而不是棋子上时,我们会明白:增长不是目标,战略才是目标,增长只是战略实现的结果。而所有战略性的增长,都需要长期的布局,都需要忍受不增长的平淡。以百度为例。大家都看到了百度的《你说啥》在社交媒体上的疯狂传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百度围绕"人文关怀"的创意已经输出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不同的创意聚焦于同一个战略定位,百度经过了一整年的能量积累,才真正唤起了用户对百度品牌的认知。直到2020年10月底,才有了第一个疯狂传播的作品《你说啥》。如果前两个创意没有引起热议,百度的市场部就不会坚持"人文关怀"这个品牌战略,也不会有《你说啥》的成功。而且,即使有了《你说啥》的疯狂传播,百度依然围绕"人文关怀"这个大的战略点,持续输出创意作品,比如《你妈要啥》(你妈要啥病毒TVC)。在《你说啥》中,代沟从"你妈看不懂你的朋友圈"开始;而在《你妈要啥》中,代沟从"你以为你很了解你妈"开始。创意不同,但目标一致。因此,优秀的市场人员只关注于战略,而不是迷恋于增长。再以老乡鸡为例。很多人提到老乡鸡时,都称赞他们的事件营销做得好,比如董事长撕毁联名信、200元战略发布会等等。但这些看似火热的事件营销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决定增长势能的是其他方面。2013年,老乡鸡决定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全国性品牌,第一步是关闭上海、北京和南京的店铺,重新回到安徽。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将安徽打造成一个样本基地,全面了解店铺如何进行标准化运营、供应链如何高效运作、人才如何持续供应等等,从而理解内部增长的逻辑。2016年,老乡鸡在安徽的店铺数量从100家增加到了300多家。那么安徽300家店铺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全球快餐店数量的3倍!此时,老乡鸡才开始向外扩张,先后进军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地,成为全国性品牌。他们的董事长说:"我们发现,积累的势能果然很高,发展真是非常顺利……"有时候,慢才是快。这种看似慢但实际上快的节奏,才是真正的良性增长。为了实现持续的增长,创始人需要有短期不增长的勇气,投资者需要有短期不分红的眼光。
增长周期:不同的增长周期有不同的增长动力。增长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持续增长。许多创始人的焦虑往往来自于最初的增速不错,但某一刻突然失速。于是,他们增加更多的产品线、扩大库存、加班加点,但增速上来了,利润却下降了。我想,这是许多B轮企业面临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许多人没有清楚地思考过自己的增长动力是什么?不同品牌周期会有不同的增长动力。当我们进入另一个增长周期时,老方法就无法取得新的突破。必须及时切换增长模式,才能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一般来说,一个新品牌要经历四个增长周期,分别是:1. 品类增长,2. 流量增长,3. 运营增长,4. 品牌认知的增长。
品类增长是指当人们有新的消费需求,但市场上还没有产品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时,企业推出新的产品。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这种增长模式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以上是对原文进行改写后的内容。
如果恰巧这时候你推出了某款产品,你就是填补市场空白,获得天然的增长动能。举个例子,有个新消费品牌叫“奶糖派”,它专门为大胸女生研发内衣,标语是“专注大罩杯”。在男性眼中,大胸是女性的资本。但在女性眼中,大胸其实是负担。不仅运动起来很累,稍微穿着随意点,就会显得很轻浮。大胸女生不仅很难买到合适的罩杯,而且一般都不舒适。因此,大罩杯的内衣一直是一个市场的空白。奶糖派的产品种类增加,享受的是品类红利。前文提到的百度大字版APP,也是一种品类增长。这款APP解决的是老年人“上网难”的问题,APP里定制了三个人性化功能: 字体更大:不用老花镜也能看清字; 百宝箱:里面集合了老人常用的功能;* 陪伴电台:用子女的声音给父母读新闻。百度大字版APP利用品类创新来获得新增长。品类增长最适合新创品牌,在没有资金和流量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产品就能获得增长。然而,新创品牌在利用品类增长时,常常会遇到三个增长陷阱,这个问题我们在「番外内容」中分享。品类增长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成功,就会遭遇竞争者的模仿。如果一个新品牌没有能保护自己的品类地位,被大品牌快速复制、超越,它的增长就会停滞。因此,在获得品类增长之后,我们必须利用流量来扩大品类的影响力,占据品类的主导地位。
流量型增长的逻辑是,利用外部的流量渠道,快速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很多人以为流量就是到媒体上购买资源,但流量的来源远远不止于媒体上的资源。流量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产品、渠道、媒体。90%的企业在进行流量增长时,都先从外部的媒体入手,再进行渠道经营,最后调整产品。然而,牛逼的增长都是先在产品和渠道下功夫,外部媒体只是辅助手段。拼多多是靠产品的裂变机制来实现增长的。外部的综艺采购、信息流采购只是辅助手段。可口可乐是通过“昵称瓶”焕发青春的,媒体投放只是扩散信息的渠道而已。流量型增长是品牌扩张期的核心手段。品牌要借助外部流量,快速、及时地壮大自己。然而,如果你所在的行业非常热门,竞争对手非常有韧性,迟早你们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僵局。这个时候,流量型增长并不能帮助你取得胜利。新的竞争将不取决于你从外部争夺多少资源,而是你从内部能够降低多少损耗,集结多大的战略资源。这个时候,就要运用运营型增长。
运营型增长通过精益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从内部到外部的增长。比如美国有一家电影院叫卡麦克,它专门在小城镇建立影院。它如何获得增长并与知名影院竞争呢?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必须采取低价战略。然而,大型影院也会降低票价,把你的现金流耗尽,怎么办呢?采取低价策略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能否在相同的低价下赚到钱。卡麦克影院采取了一系列运营策略,降低成本,才获得了市场增长。首先,卡麦克影院购买小荧幕,不使用大城市的大型荧幕;然后,卡麦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每个影院只需要一个经理进行管理。最后,卡麦克采用了本土化的营销方式,走社区营销路线,影院经理了解社区中的每个家庭,通过熟人销售提高上座率。这些做法看似与增长无关,但正是这一系列的运营活动,降低了卡麦克影院的成本,使其能够以更低廉的票价出售,把大型影院挡在门外。也就是说,运营型增长的关键不在于外部的布局,而在于内部的改善。运营型增长的布局要尽早进行,但收益相对较晚,一般在竞争压力较大时才显现出增长势能。然而,所有长期的增长最终都要回归到心智的争夺。
心智型增长是激发消费者的自主购买欲望,在消费者心理中达成预售的增长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瑞幸和星巴克来理解这一点。除去瑞幸财务造假的问题,瑞幸完全依靠高超的营销手段实现了超高速的增长。在颠覆期,瑞幸积累了大约3000万用户,每个月平均有900万以上的用户进行交易。这不仅仅依赖于用户补贴,才能实现这样的增长。然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的用户增长停滞,月销售额出现下滑。难道瑞幸不重视品牌心智建设吗?实际上,我认为是因为瑞幸增长过快,用户的认知速度跟不上市场增长的速度。因此,瑞幸必然会遭遇增长的反噬:用户补贴并没有让用户养成消费习惯,而品牌认知还没有达到用户愿意按原价再次购买的程度。心智型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它需要时间慢慢培养。就像谈恋爱一样,也许你只认识对方三天就和对方发生性关系,但你很难在认识三天后就和对方结婚。
星巴克是一家经历了时间洗礼的品牌,尽管没有像瑞幸一样快速增长,但它具有将品牌忠诚度转化为产品再购买的最大优势。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星巴克全面数字化业务后,其会员数量增长惊人。仅仅充值星巴克会员卡的费用就占据了全年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星巴克可以将自己打造成半个金融公司,利用账面现金进行投资,赚取更大的回报。以上就是不同阶段下的四种增长模型。
如果你的产品和品类缺乏创新,你的增长将是逆势而行的,甚至可能无法实现冷启动。如果在关键时期,你舍不得或者不懂得运营流量,你的品牌将无法成为主流,永远只是小打小闹。如果你的增长只是依赖外部求助,而不在内部进行经营上的创新,你迟早会陷入同质化和低价竞争的泥潭。如果你不能将品类、流量和运营转化为用户的心智份额,那么你的增长只是一种幻觉,无法真正转化为资产。
结语:
没有进行内部增长布局的企业,最终将遭受外部增长的反噬。当我们追求无法实现时,通常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配得上成功。首先要让自己配得上,这才是真正实现增长的捷径。在2021年,我们不仅要追求增长,还要小心增长的反噬。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