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广告: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地产广告片
最近两年以来,有一部名为「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的视频,在我印象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部视频的时长超过十分钟,但仍有人能够坚持看完。我当时心里不禁想,这部视频是如何卖给银联的呢?银行界不是不喜欢这样的说话方式吗?我曾经参加过一次X行广告公司的会议,那里的广告词中连感性词都要经过过滤才能使用。当然,也有一些视频从家庭情感的角度打动了银行,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家常菜和海外留学生活结合在一起。虽然这些视频在当年获得了不少奖项,但情节还是有些平凡。所以,那时我没有怎么记住制作这部视频的公司,只记得它叫做「有氧广告」。
因此,我想特别感谢胜加们的突破。虽然我仍然怀疑,这部片子究竟是在杀青之后卖给银联的,还是在脚本提案阶段就卖出去了。难道银联突然间遇到了一两家「不按牌理出牌」的公司,突然间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是胜加与银联有暗通款曲吗?是银联与胜加命中注定要合作吗?还是银联的新营销者想要打破常规?否则,银行的风格几十年来都没有改变,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
然而,想想银行和银联哪里会缺钱呢?他们可能不像房地产甲方那样,在每个环节上都对广告乙方的费用标准很清楚。银联的人可能认为,这样宏大的片子,只花了几百万就应该让自己赚翻了吧,根本不知道房地产人每一个项目都只拿到了一点点钱,却要去改变世界。
尽管胜加们开创了一部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片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品牌长视频。那种被甲方严格控制的风格,那种离不开行业的创意线索,那种震撼人心的磅礴场景,那种文字必须填满画面的霸屏效果,让人看了眼睛都受不了。
所以,当我看到在杭州黑奥的文案同事小潘发出的「有氧」片的预告时,我对它有些不屑一顾。小潘介绍说,这是他学弟的作品,预算应该达到了300多万,而且他们还曾经和香港置地合作过,还参与了和莫康孙的马马也广告比稿。
莫康孙公司拍摄了名为「离岛」的视频。也许香港置地虽然总部在重庆,但在向香港致敬时,需要更加本地化。但是,向重庆致敬的思路就有所不同了。而且,有氧的团队应该多数在杭州,重庆的新闻更多会在网络上获取。但也许正是这种「以外看内」的方式,反而使创作观更加清新。
作为一名文案,我需要通篇嚼完整个展示脉络,所以我在观看完整部视频后,仍然无法确定哪些是脚本上写出来的,哪些是导演在现场发挥加分的。小潘说,有氧和第三方合作的方式也不同,他们更加全程跟拍,想要学习自己的文案作品,当它们被逐帧转化为画面时,哪些需要增强,哪些需要削弱,这是一种创作的心得。
然而,如果以文案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完整的视频,你会觉得它立即抓住了年轻人的个性,开场就充满了火花,吸引人的情节进展相当激烈,展现了山城的麻辣味道。整个故事从「地衣层」的折叠经历开始,解构了一个人和一家人之间的小人物关系,没有任何高大全的说教,只有无奈、窘迫、自救和自渡,逐渐无缝地融入了山火和女骑手的场景。
有人看完后这样评价:拍得很不错,但是感觉这部片子可以卖给铃木、卖给美团或饿了么外卖、卖给抖音、卖给重庆市,却没想到是为了香港置地……
这说明什么?说明甲方完全按照套路虐待乙方:开场必须有甲方的大概念埋伏,中间必须提到售卖的广告线索,结尾则必须充满甲方的抱负和情怀。
然而,这部视频竟然在结束之前不揭示甲方的身份,仍然是地产类的,这种对创作的第一重视,让广告真正物有所值,不是同时追求快速和质量的激励;第二是难得的大格局,卖什么就大声宣传什么,让许多同类感到汗颜的守旧方式,真正让乙方大跌眼镜,不自觉地认为什么物品出现在画面中就一定是为了打广告的俗套心理。
因此,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和贴心,有氧这家公司一定会因为这部片子再次提升认知度。如果说以前可能会有点运气和机智,那么这部片子确实做出了真正的成绩。因为擅长写文案的人都知道,你会因此而认识到一家好公司的新位置,会开始将其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并重新审视它。而看到这部视频的其他甲方也会重新评估它,以后在拍摄更大规模的内容时,会相对其他公司更加支持它,更加了解创意与报酬之间的正比关系。
小潘说,他的学弟并不是正经的创意人才,但在4A公司做过客户关系管理,自立门户后,也经历了一段艰辛的过程。不知道是公司的名字起得好,还是运气好,在杭州接到了阿里的项目,久而久之成为早期的互联网广告公司。
因此,这种背景应该会激励文案们,在规划自己的转型和创立个人品牌时进行思考:一是不要轻视年轻人的力量;二是英雄不问出处;三是广告行业都值得重新做。
有氧以这样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山火为故事线索,让香港置地再次接近重庆人的心,显然比离岛那个的离别更加打动人心。它以一种平凡的方式回顾了刚刚过去的大事件,这可能就是打动香港置地买单的创作理念,也是与重庆共同成长的回馈。
最后,作为一名文案,我深切体会到,许多广告公司仍然会屈服于甲方,一开场就按照某种套路来制作视频,然后各种改动、各种剪辑、各种插入,各种摇头,各种找不到付款的借口,文案们在其中像过山车一样抓狂,自信被践踏,半途而废等等。而有氧、胜加和群玉山等公司不仅不会先提交完整的作品,甚至在创作之前就要收费,而且甲方对此感到惊讶又情愿接受,连杨海华都感叹自己不如他们。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毕竟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太多,大家都想重新洗牌再来一次,而一味地按照老套路取悦甲方的愚蠢做法只会越来越行不通。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