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的“私域流量”像极了从前的站街拉客,不是吗?
为什么阿里巴巴、腾讯是平台,我们不是呢?
淘宝、微信的用户,大多数情况下认为自己是淘宝、微信的客户,而不是你的客户。在平台内做生意,好比我们以前在市场、商场内开一个档口。当市场、商场不存在,或不再租给你摊位的时候,你的生意也消失了。
我们在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个农户能通过自己链接1000个对他生产的农产品感兴趣的客户。
这个农户也能通过私域客户,进行潜在客户的二次宣传、销售触发,并能及时获得客户的需求变化,改进安排第二年的生产种植。这个农户是不是也就是一个小平台了,也很难会因为卖不出农产品的而成为贫困户了。
因此,是否是企业的唯一标准是你是否拥有自己直接链接的客户。
除此之外,巨头垄断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国家出手了,反垄断来了。
国家要拆掉互联网上巨头平台的“墙”。
这墙怎么拆:工信部要求“保障合法网址的正常访问,并强调是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网址就是domian name 即域的名字,它可以识别和在互联网上起到链接作用。而私域的英文翻译正是private domain 。
由此可见,域名、网址在互联网互联互通中有多重要。
或者说,如果互联网是一条大街,而这条大街上就几个巨头,大家认为这条大街会繁荣吗?
因此,国家要求这条大街上巨头平台们,拆掉围墙,恢复大街生态。
让人流在大街上自由的流动,让这条大街上能重新有独立的小商、小贩。
让那些不想再做长工的人可以有自己独立、自由的其他选择。
现在大家说的“私域流量”,像极了从前的站街揽客。
大家四处加人、拉客,无非拉客的手段变成了加微信、企业微信,或抖音、微博加个粉。
拉来的客人,其实还在平台内,或者即用即走,即时变现。
这个故事很多人经历过:“很多年以前,有人来杭州旅游,总是有一群人跟着或围着他随时准备卖他茶叶、丝绸或其他旅游纪念品,还有人想逼迫游客非买他的不可。他们觉得这个城市就是这样做生意的,还是他们未来赚钱的潮流。(他们还是这个城市当年脑子比较活络的人干的)
那时候,那些人或许也觉得游客是他私域流量,我都跟你这么久了,你买我的理所当然。
但是,游客可不这么觉得,也感觉非常不舒服。
后来,政府是不是也出手治理了?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对“私域流量”有太多的误会!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企业机构/个体真正的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是什么?
我讲的私域流量与大家讲的私域流量不太一样的。
早年我们为什么会过度依赖平台,因为早期的平台确实带来的技术和营销上的便利,因为我们贪图一时的便利,付出了一点点代价,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平台”流量红利的消失,平台内营销推广流量很贵,我们重新开始寻找自己的私域,私域流量突然成为了一个热词。
那么私域和私域流量到底是什么?
2018年4月,杭州电子商务研究院发布了关于私域流量的定义。
这个定义核心其实是用户数据在谁手里。
眼下,大家大谈的私域流量,都是基于第三方社交媒体账户的社交流量,而非真正基于自己私域的私域流量。
这个定义非常清晰表达了:
第三方平台是它域(不是你私域)
官网才是私域,
Internet才是公域。
你有自己的私域,才会有自己私域流量。
你在用社交工具拉客户,客户数据其实还是属于平台,不属于你私有。
你没有私域,你哪里来的私域流量。
反之,在互联网上,你拥有了官方私域,那么一切流量都可以是私域流量,能否做成交,就看这个流量是否对你感兴趣了。
私域是一个希望“自我生长”的词汇。
不解决底层逻辑,技巧性工具的过度应用只会导致用户反感和行业“内卷”。
比如“20年前有人弄了好几个手机,要到了很多人的手机号码,加到了通讯录,然后时不时的给这些人群发个短信,打个电话。
他算不算是私域流量运营鼻祖啊?
大家会把中国移动当自己私域?
陌生电话你还接吗?
国家不也早就在限制电话外呼,短信营销的滥用了吗?
在数字世界,拥有“自己”,才会具备生长的力量。
而这个“自己”的私域形态,或许正是具备数字化新能力的新官网!
没有自己,你如何生长?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