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骂得越凶,优惠越狠!商家如何应对用户的抱怨?
万能优惠口令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一种特殊现象。用户在社交平台中大吐苦水后,商家会通过大数据识别关键词,向用户发送公关优惠券。这种现象与文言文中的既视感十分相似: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用户发飙后,商家会站出来表个姿态,送出一些“公关优惠券”来收买用户。用户则通过参加购物节、满减、领券等方式,获得相对原价而言不错的价格。这是厂商的价格歧视策略,见人下菜,让产品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公关优惠券也是同理,用户若骂厂商越凶、给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他越会重视你的存在,给你更多关照。因此,用户可以通过一些操作,获取更多的优惠。
公关优惠券的领取方式有多种,其中之一是直接找客服。当用户发现产品存在瑕疵、服务不够及时、公告有点傲娇等问题时,可以向客服抱怨。客服会进行安抚,但若是用户抱怨不停,或是直接提出要求补偿,客服就会拿出一些补偿措施,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抱怨到补偿的过程中,用户会得到启发:自己不去抱怨,不去投诉,什么都得不到。相反,几句抱怨的话,就可以为自己争取到额外的优惠。而这些优惠,是独立在本身平台优惠、退货赔偿之外的额外优惠。因此,一些用户会隔段时间发一次飙,即使没有真的不满,也去找客服吼上几句,以获取更多的优惠。除了基于产品售价的公平退款,能额外给到的补偿不多。通常都是一些只能在该平台使用的虚拟资产,额度很低,无非是八毛五块。因此,用户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更高的优惠。
厂商如何处理用户投诉
在市场经济中,用户投诉是一种常见的事件。当用户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时,他们通常会向客服抱怨,但有时会在公开平台上发泄,甚至宣传产品黑历史。厂商需要重视这种现象,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了解哪些用户在背后说坏话,并给予他们一些额外的优惠福利,以去安抚、争取他们,解决不满。但是,一些用户会利用这种方式薅羊毛,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盖起了开骂楼,增加被识别的机率,导致这种领券方式蔚然成风。厂商在处理投诉时,需要考虑到日后的生存,害怕舆论的威力,因此会拿出更多的诚意,去解决当事人的麻烦,做出更多妥协、更多补偿。
厂商的抉择
厂商在处理用户投诉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首先是安抚的方式,除非是矛盾较严重的事件,一般情况下,厂商偏爱使用代金券、虚拟币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安抚。这种方式成本低,而且用户拿到代金券后,进行使用,也是平台维系用户的机会。用户在选择如何使用,换取商品、服务的过程中,重温了一遍产品的使用过程,也重温了一遍需求得到解决的体验。厂商需要维护自己的规则、体系,但实际的服务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有可能与既定的规则相冲突。优惠券就是一个折中的手段,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规则,又让多数投诉用户能够消气。
发放优惠券只是厂商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何会选择这种方式。有些用户会不断发泄不满,而厂商则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来安抚这些用户。这是否鼓励了用户进行恶意投诉呢?### 厂商的决策逻辑1)以自我为中心厂商的屁股坐在豪华的办公楼里,他们自然不会全心全意地为用户着想。所谓的“服务至上、用户第一”,往往只是口号和姿态。对于用户的投诉,厂商通常会优先考虑哪个用户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更大,或者哪个用户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然后给这些用户提供更多的补偿,以减少自己的损失。例如,如果有用户投诉产品质量问题,有的用户会选择向客服投诉,有的用户则会在网上发表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会优先处理在网上发表评论的用户的问题。这是因为,首先,用户的言论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决策,从而劝退潜在用户;其次,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满的用户,显然是不打算忍受的,也更不可能满意。如果不能平息他们的情绪,他们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更高,例如向媒体或相关部门投诉。此外,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性较强的社交媒体上,用户的抱怨如果产生大范围群体效应,会让厂商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厂商会优先、大力安抚那些最可能危害自身的用户,以避免自己受到损失。2)成本考虑在能够避害的基础上,厂商需要考虑的是趋利。解决用户的售后、投诉、抱怨,也需要成本。在如今精细化的费用管理环境下,这些成本需要事先考虑。如果一个用户对产品的瑕疵有所不满,但除了向客服投诉几句之外,不会向别人抱怨,也不会在网上发表评论,甚至还会继续购买和使用产品,那么对于厂商而言,为什么要为这个用户额外花费成本呢?特别是这样的用户并不少见。即使当前用户的维权成本降低了,但仍有很多人,或因为善良,或因为忙碌,或因为嫌麻烦,对一些小问题、小瑕疵,选择忍耐。如果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主动解决这些问题,厂商的成本一定会激增。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厂商始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平等、真诚地对待用户。厂商会延续价格歧视的思路,对难缠的用户着力安抚,对善良的顾客敷衍以对,从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厂商的盘算虽好,但有一个漏洞——需要建立在用户不知道他们的套路的基础上。## 三、套路和反套路用户并不是傻瓜。厂商的套路总会被一些人发现。即使是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后,悄然给出的公关优惠券,也最终被用户在机缘巧合、大胆猜想、反复论证后发现。当用户了解、掌握潜规则时,他们也会使用这些潜规则进行反套路,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平时的消费也是如此:知道网店的标价普遍有弹性,那么在购物前就先与客服砍价;发现某个价格漏洞有便宜可占,就会马上利用起来。当用户发现只要向客服投诉几句就能得到几元优惠券,只要在网上发表评论,厂商就会送上额外的优惠。如果把事情搞大,甚至还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有些用户会选择使用这些方式,甚至在使用过后,会乐此不疲。毕竟,当他们已经享受了更低的价格、更大的优惠时,谁还愿意原价购买?用户就像发现了“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的神奇一样,总想使用,停不下来。## 四、反套路和反反套路不被知道的秘密,才是最好的秘密。当用户的反套路开始生效并在网络上流传时,厂商自然也会关注:有谁在使用类似的方法薅我的毛?### 1. 教人薅自己的厂商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因为这会导致一些人没有遇到不良服务、没有感到不满,却会为了获得公关优惠券,开始站出来,骂厂商。
这种现象的出现源自厂商的不完善策略,给用户带来了相反的激励。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说的,当面批评能获得最高奖励,背后公开抨击则奖励最少。这是正确的激励逻辑,鼓励人们勇于当面提出问题,而不是在背后议论。然而,厂商的激励逻辑却恰恰相反,谁骂得越凶,谁骂的影响范围越大,就越能获得好处。长此以往,用户会养成条件反射:骂得越凶,奖励越多,因此会越来越凶。
目前,规范用户使用薅羊毛手段的政策尚未成为主流,而厂商的策略也并非完全漏洞百出,仍有很多对自身有利的可取之处。厂商需要权衡利弊:1)并非所有用户都会利用漏洞。目前来看,大多数网友对这种激烈的薅羊毛手段只是好奇、围观、期望,而实际付诸实践,甚至不断重复的人并不多,给厂商带来的额外成本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只要省下的成本大于多花费用,厂商仍然有利可图,策略也可以延续。2)厂商可以进行精细化的分情处理。利用大数据的判断,重点甄别那些频繁领取公关优惠券的人,判断他们是运气不佳,经常遇到产品问题,还是刻意薅羊毛,甚至触犯法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处理,降低支出。毕竟,薅羊毛也同样要遵循帕累托法则。绝大多数人并不薅羊毛,只有少数人会这么做。虽然没有完美的策略,但只要能解决重点问题,也算是一种胜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