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eep奖牌卖了5个亿这件事上,我总结了两点认知收获
我发布的一条微博意外地成为了行业热门话题,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这条微博的数据非常惊人,拥有320万的阅读量、3000次转发和6000个赞。群里的朋友说,这是微博上最真实的互动数了。这条微博的截图还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比如各个行业社群、朋友圈、小红书、视频号等等。甚至有高层也开始关注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Keep奖牌卖了5个亿的案例。其中,引发关注的原因有几个。首先,这个案例是反认知的,因为大家都认为Keep应该做健身专业领域的事,但没想到更大众化的产品卖得更好。其次,这个案例缓解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下的增长焦虑。最后,这个案例采用了一种吸引人的表述方式,通过抛关键词、给事情定性、描述矛盾点和给结论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此外,文章还涉及到一个争议点,即是否真的有5亿的销售额。作者认为具体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案例的启示。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首先,要视角错位,不要仅仅关注专业员工,而是要关注用户关心的问题。其次,要采用吸引人的表述方式来呈现内容,以便吸引读者。
当我听同事们讨论时,我意识到他们的话语太过专业,而大多数用户看电影只是为了消遣。用户更关注电影的搞笑程度、感人程度、爽度以及是否有高潮部分等内容,这些都是用户需求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缺少了专业知识。如果我们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大众用户的需求,那么就会产生错位。这是许多企业常见的问题,但很难被发现。就像Keep这个案例,他们的受众是大众健身群体,这些用户对健身的理解和诉求并不是很高,他们只是想要减肥,并且有明确的减肥目标,比如小腹。针对这一受众群体,Keep销售装备、课程、器械,签约头部kol并开设健身房,旨在使用户的练习更加专业,效果更好。虽然这些都是符合健身产业逻辑的合理决策,但是Keep的大众用户并不会这样想,这些事情并不在他们的预期路径之内,与他们的需求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购买欲望很低。我们需要认识到大众用户和专业用户之间的认知差异,这两者是互相冲突的,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目标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及在哪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朋友认为,Keep购买奖牌属于商品扩充,也有些朋友认为这是激励体系的实物化。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商品扩充,Keep应该推出更专业的奖牌,从外形设计到获取门槛都应该与马拉松奖牌相似。但实际上,Keep推出的奖牌设计非常可爱、好看,有IP联名款,种类非常多;而且价格便宜,只要39元。这个产品的设计理念与马拉松奖牌完全不同。因此,这不是Keep已有产品线的商品扩充,而是新方向的探索。如果是激励体系的实物化,那么前提是用户要被这个体系所激励,并且要对这个体系足够关注。激励体系是双方的隐性协议,必须得到双方认可,且自愿参与和付出。能够与产品有这样深度绑定的用户,都是死忠粉丝。这些用户对于产品的品类和定位都非常了解,是Keep的忠实粉丝。然而,这些死忠粉丝的数量非常有限,最多不超过全量用户的20%。如果只是针对这一部分群体设计商品,虽然肯定会有销售,但是不会引起爆发式的销售。Keep奖牌之所以卖得非常好,是因为商品的品类和定位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健身装备和周边向文创产品转变。文创产品的优势在于受众群体广泛,用户购买文创产品的逻辑非常简单:好看、便宜。在这个环节里,我们不能忽视Keep的专业品牌价值。在健身领域,用户认可这个品牌,因此用户才愿意购买Keep奖牌。否则,这只是一个单纯好看的奖牌,既缺乏灵魂,也没有收藏价值。这也是Keep这个品牌在多年积累之后,势能爆发的渠道之一。综上所述,当Keep推出新品类的商品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这背后的逻辑是:分类决定一切。分类的方式本质上是看待业务的方式。因为不同的划分方法,对应着不同的做事策略。比如,酒店旅游分类,那么就应该做本地生活;旅行生活分类,那么就应该做内容和攻略。再比如,从书店是怎么划分区域的,就能看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我小时候的新华书店,都是按品类来划分区域,虚构和非虚构,然后再分二级和三级品类。现在的书店的销售更依赖咖啡、文创、童书。所以这三类就变成了一级,对应着不同的区域,提供不同服务。童书区域的书架很矮,让孩子们能够到;地上也有垫子,可以坐下来阅读。
针对「Keep奖牌」这个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Keep奖牌之所以能够大卖,是因为它从传统的健身装备转型到文创领域,同时依托着Keep这个专业品牌的背书。这种转型可以看作是一种分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业务模式和受众的变化。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